2007年11月5日星期一

關於專案成員的「價值」和「位階」

問一、關於專案成員的「價值」和「位階」:可能是由於我定性和定力不足,這幾年換了不少軟體公司工作。包括朋友的經驗在內, 眾多軟體公司常常把 programmer, system designer, system analyst, project manager (PM) 的歷程視為「提升」。從其它角色轉到 PM 叫提升我還能夠認同,畢竟是從執行自己的工作轉變成協調眾人齊心協力共事。但是,為什麼 system designer 就會比 programmer 大(或者領的薪水多),而 system analyst 就一定比 system designer 大(或對公司來說更有價值)呢?


本來一句「約定俗成」就可以回應這則提問,不過,為了多騙點稿費,我還是喜歡把它拉闊一點來看。對一位有執行力的主管來說,他是會為旗下員工找到適合他/她發揮所長的崗位;而對一般的人力資源經理來說,他/她是會為一個職位訂定一堆技能條款然後找人來填充。當企業的
規模愈大,需要「找人來填」的戲碼便會愈演愈烈(仙按:部門壯大才可爭取多點資源,在公司的發言權也會多一點....標準的現代管理惡性循環。),冗員也自然會與日俱增。記得老仙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有幸接觸很多外國人,有一次一家著名的外國企業的總經理和總工程師到廠巡視,看看日後是否有合作商機。期間總工程師和老仙言談甚歡,還說哪天我訪美時可以坐坐他駕的小型飛機,而一旁的總經理對他恭敬有嘉,顯然易見的是他在公司的地位遠遠在總經理之上,而歐美等地的工程師們的受到一定的尊重,他們的出路也不一定要往專業經理人的方向發展。(仙按:專業經理和工程鑽研有著顯注的不同是一套工程理論可以放諸四海皆準,而管理知識嘛,因人而異,沒有既定法則可循,說它是一門藝術是不為過。)然而今天華人企業全面西化管治的情況下,我們的工程師的地位不升反降,而所謂經理/主管的名堂卻林林總總,無不以此引以為樂。IT界的現象只是社會的一角縮影,沒有什麼好奇怪。當你工作年資漸增,「理論上」工資也會隨之上升,無論是公司為了讓你所得有個更「合適」的解釋;抑或是你希望有個更響亮的名堂來方便他日跳槽也罷,單純的工程師或是資深工程師已經不夠混了,彼此都樂得起個不一樣的名號出來。至於實力嘛,就不見得有一定關聯了。


不過話說回來,原先「虛擬」這些名號出來時或許真的本著「善良的意願」,軟體從業員起步當然是程式設計員(programmer),因為你沒有經驗,學校學的十之八九在職場是用不上的,叫你programmer而不是學徒已經很給面子了。到了你累積一定經驗,別人交付的事情和責任都可以一肩擔起來,資深或是設計師的名堂自是當之無愧。到你年資再長,除了自身責任之外,還負起系統研究、設計、模組化、以至責任分配等工作時,單是資深兩個字就不足以論功行賞了,故有系統分析師的產生;但是近年流行的專案/項目經理,說得明確一點是因為企業管理文化之變遷,從前由個別部門主管的事情如今變成以不同部門的同事以專案形式合力完成,為了易於掌控進度和預算等事宜,專案經經遂應運而生,他/她不一定專精於軟體技術,所以你說提升,恐怕不一定是實情,有時候這個位置正正是背黑鍋的熱門人選。(註:按老仙定義,系統分析師應該是技術最全面的團員,而資深的工程師應該是某領域上最厲害的人物,而專案經理嘛,只是一位名堂最大的雜役而已。)至於其他像analyst programmersystem architecturesoftware specialist等等,更是不一而足,你要是把他們扯上什麼「價值」與「位階」的論述,恐怕只是自尋煩惱,軟體從業員還是努力幹多一點實事,學到的技術與經驗才真的是你擁有的東西,將來自有適當的回報。(註:老仙先前的小公司,團隊運作簡單不過,事情分配妥當後,老仙一概不理,而名稱嘛,我叫他們自己說想當什麼我就給什麼,反正方便他們日後找工作的話,我都沒有問題。哈哈...多簡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