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5日星期日

東山再起...策略

興幸有一位讀者,只好繼續前文。其實曾有意把這經歷結集成一獨立題材,給cnet作個有趣的測試,不過編輯說我的建議屬前無古人,恐怕不大合適(哈哈,老編大概是怕門可羅雀,貽笑大方罷)。不過老仙一向不怕獻醜,更何況幸獲一位讀者,相信總有一封回應吧,故仍在本網誌中設局如下:
承上文,老仙是決定東山再起,不過,設若是閣下身處其中,加上要面對如今7、8年級生的下屬(挑戰),又久疏戰陣,你會再戰沙場嗎?
好了,假如你也甘務風險,再次拋頭露面的話,你會用什麼方式、身份、策略去應付將要面對的挑戰呢?請有緣人盡情發揮,在這個虛擬的空間一展抱負,盡抒己見,提供你的想法,讓一眾有緣人一同分享,待各位表達意見後,老仙再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做法,看看彼此有沒有值得借鏡的地方。

老仙在此靜候諸位雅言!

2007年11月18日星期日

小趣聞

讀者乙:從事Window與Linux開發工作這麼多年,有什麼寶貴經驗可以和大家分享?

沒有!真的沒有,我只是一介雜役(PM),不落手編程、不作系統分析、不做市場推廣,如何有可貴經驗分享。不過,我這個雜役和團隊相處融合,除了正常的溝通和會議渠道外,我們還會透過新聞組來「閒話家常」,以下這段有趣的對話(註:真人真事,只是名稱給老仙改了),或許會給程式設計師一點共鳴:
>青哥寫於郵件新聞:
>傳染病,大家小心:
>1. 在 Windows 下第一件情就是打開 MS-DOS
>2. 有東西記不熟會習慣按下 tab
>3. Power Point 不會用,直覺的找 DOS 打 man
>4. 老是把 dir 打成 ls ,最後乾脆就真的寫一個 ls 來用
>5. 見到藍螢幕以為是 Mandrake 的螢幕保護程式忘了關( 藍色的那個 Mandrake Slide Show )
>6. 切換輸入法用的是 ctrl + alt + 7
>7. 會一口氣開一堆視窗,然後開始抱怨「為甚麼我只有一個桌面!」 (周圍的人都覺得你瘋了)
>8. 會試圖用莫名其妙的 pileline ex. outlook friends@hotmail.com <>9. 用 kkman 會加上 -8 的 option
>10. 用 notepad 寫東西的時候﹐會出現許多 xxxxx 或 dd 或 i 或 :wq 手指 經常會按 Esc
>11. route 和 tracert 後面會習慣加個 -n 的參數
>12. 三不五時會想敲 ps 命令和 kill
>13. 每次按 Ctrl+C 的時候都有點懷疑和擔心沒有存檔
>14. 每次按一下 icon 等久年(註:廣東話,好久的意思)都未開到個program
>15. 閃人(註:廣東話,收工的意思) shutdown -h now (bad command or filename)
>16. ipconfig 會打成 ifconfig 然後會出現bad command or filename
>17. 打top 睇o下有咩(註:廣東話,助語詞,沒有意思)running process 跟住出bad command or
filename
>> 傻大姐回應:
>>WAH(註:廣東話,嘩的拼音)~~ 我中左 1, 2, 3, 8, 10, 12, 17 呀~~
>>>基仔回應:
>>> 勁呀...
>>> 我中左好多..
>>>不過最嚴重係 10..
>>> 用word 會有好多 :w (因為我習慣經常save.特別用word驚佢crash)
>>> 連打icq msg 都會習慣 好似 vi 咁..
>>> 但係最樣衰係(註:廣東話,外表不美觀的意思)打icq msg 時會好順手按 "Esc" 然後連個msg window都 close埋,成日都要打多次.
>>jacky仔話:
>>好有共鳴.... :~~~~
>>1,2,7,8,10,11,12,13,14,16,17 ~~~
>>The big problem is vim and shell command.
>>and the result is installing the vim win32 version and always telnet to server..
>>>>傻大姐續:
>>>>係呀!! 我打中文好差架........... 時常萎於一旦呀!!!!!!!!!!!!!
>>>>小妹Eva話:
>>>>I am really the beginner. just always swap the dir and ls jar
>>>>haha..(註:哈哈!幸災樂禍!)
>>>>>老古董說:
>>>>>不是打中文差呀,是中文差,是"毀"於一旦呀!
>>>>>傻大姐回應:
>>>>>aiya..(註:廣東話唉呀的拼音) i donno how to type that word ar..
>>>>>so use another pronouce word ar..
>>>>>ai~~
>>青哥話:
> >我都唔好得幾多,中左 2, 4, 10, 12, 16, 17....
不知道有過類似經驗的看倌又中了幾多隻傳染病呢?

續問阿里巴巴

不知道你有沒有使用過大陸的淘寶? 有使用淘寶的支付寶嗎?
支付寶所楚的處境,雖然有點危險 (不知道何時官方會大刀一揮...),但是他仍然不失為一個目前為止的唯一...光這個就值不少囉...

答:老仙沒有用過淘寶網,真的不知道它有多好!
不過,活在香港這個資訊自由的環境,不可能一定要去用什麼"尋寶網"或是什麼的!事實上,阿里巴巴目前唯上,也就真的只有這麼一個虧本資產放在招股書上。其他兩個相類似網站還在伺機而動,好再攬一筆!
老仙看到的就是這些,馬老大是賣舊股上市的,意思是即日套現幾十億,即使阿里巴巴馬上掉到一元,他也是大富大貴!投資者呢!再說,目前嚴格監控的環境下, 淘寶的上客率是年年下降,要不是有客戶體制的問題,國外的大型網站誇張點說,一天就可以以排山倒海的攻勢和它搶客,屆時優惠尚在嗎?如果,市場因入世而進 一步自由開放呢,它還值那麼高的市盈率嗎?yahoo還需要一定買你的股份才可以進攻國內市場嗎?種種因素,令老仙膽小如鼠,沒辦法,即使淘寶真的是個 寶,恕老仙也焦福消受。

阿里巴巴為什麼那麼「神」?

讀者甲:大仙想必理解網路事業的發展,阿里巴巴為什麼那麼「神」?
馬狂人來台了!夾雜著一大堆利好消息,你問我阿里巴巴是什麼?哈哈!一個海盜的名字,上市第一天便狂升至近40元,招股價才不過13.5元的仍虧本的網路事業!藉著中國龐大的資源背景,誇下海口比google還要有潛力的一則神話!
老仙不是在寫股評,也沒有能力占卜這則神話會瞬間幻滅,還是會夢境成真。不過如果你問我,會不會買阿里巴巴,答案是「目前不會、短期內都不會」!IT產業之所以吸引,每每在於它不斷在「不可能的情況下造就出一個一個的神話來!」試想想,一個年年虧損的事業,只有幾十萬bb客源的網站(註:表面看來是很可觀喇!這個數目在嚴格規管的情況下,成績是不錯的喇。不過,相對於受規管、靠人脈的國內市場,一旦市場開放,它持續生存與成長的能力如何,恐怕還是個未知數。),以市盈率百倍訂價,你硬把它說成是投資而不是投機,我也沒你辦法。市場潛力如何,不必多說喇!要是經營者真的是認真打拚,佈下長遠發展大計,它確實有發展的空間,這也是那麼多年輕人仍甘冒千度近視,日夜與小蟲拚鬥的最大動力。不過,當你見識過大大小小財技套路後,你的膽子就會變得和老仙一般的小。設若我以變賣舊股形式一朝套現幾十億,我也可以大言「富貴於我如浮雲」;當你見過有準上市公司如何將業績「凝聚」在上市前夕,讓股東和上市保薦人有個理想回報;當你見過動輒千萬的網路生意原來只是相互配套的表演時(按:你買我一千萬的產品,不過我也在你的網站登一千萬的廣告),你對現今的網路事業還會如此樂觀嗎?如果主事者不是有更大的理想或作為,變賣現有資產豈不是和上市發展目標相違?如果現在價位是個合理估值,那麼他日老調重彈,把其餘還未注入公司的虧本事業一併注入,股價豈不是又要上漲百倍?反觀Google市盈率才不過50倍,但他們懂得善用自己的優勢,投資發展Gphone的新媒體平台,成功的話,便可以比微軟更早成為新世代媒體霸主,坐擁可觀廣告、內容收益,這樣的投資發展方向,才是健康之道。當年老仙不碰互聯網事業是因為科網股發展極度不健康的緣故,現金bb的業務模式大致已經形成氣候,廣告收益也開始正常發展,希望業內相關人士不會再次自毀長城便好了。

2007年11月5日星期一

臭蟲的責任?

問二、我待過一些軟體公司和接觸過的「將資訊軟體外包」的公司,普遍上有一個觀念叫做「bug free」,意思是,bug programmer 自己生的,所以,萬一有 bug 發生,由 programmer 自行找時間處理(意思是要自動自發地找正常上班以外的時間修補)。但我好奇的是,隨著我在軟體業擔任的角色開始不同,會發現, 有些所謂的 bug,其實發生點在 system analysis system design 的過程中,不過,解決最終還是要回到 programmer 手上,所以,我的感覺是 bug free 似乎是在「欺壓」programmer,更何況,我似乎沒有見過寫完之後沒有 bug 的程式(至少我天資平凡,沒有寫過那麼完美的作品),原因可能來自於規格不完整、或測試的範圍不夠(如果測試時間沒有被業務或專案經理給壓縮成 0 的話)。我個人是認為這樣的觀念並不合理,請問是因為我的思維太過於工程師導向,沒有注重管理面的要素,或是其它原因呢?

甲讀者可能真的太年輕了,幹這一行的打從第一天工作開始便被欺壓了,這有什麼稀奇呢?軟體業從業員的工資不比其他行業高,為什麼入行當天就沒有「超時補水」(註:補水者加給也,如果把加給overtime pay連同工時一起算,我猜programmer的時薪恐怕是數一數二的低。)?真的要怪的話,就怪你入錯行好了。

如果你來不及學習新技能來轉換就業階梯、或是你對軟體編程仍充滿熱誠、又或是你壯志未酬,深信下一個楊致遠將會是閣下的話,老仙的淺見是「吃虧也是另類的撿便宜」。

IT產業千真萬確的出了很多年青才俊,坐擁千萬家財(仙按:心理病者也為數不少);這年頭資訊界的機會也的確比其他行業來得多,正因為這些誘因才會吸引那麼多年輕人甘於徹夜不眠地對著小螢幕「捉蟲」。至於蟲從何處來,相信業者最清楚不過。就如你說的,當初系統設計時某些假設出了毛病、或是一廂情願地錯估了客戶的需求、或是系統測試做得太馬虎、或是程式設計師不小心犯錯、又或是付鈔的財大氣粗,硬是中途修改系統規格、當然有時候是某些「善長仁翁」無緣無故地覺得多送些附加功能給客戶會換來贊賞也會給專案帶來額外的負擔(註:在專案管理上我們稱這種行為是給專案鍍金Gold-Plating,無論結果是進度順暢且預算控制得宜,老美都定義這個專案是不成功的案例,專案成員是不可不知的。),凡此種種,都是培養「肥蟲」的良方妙藥,然而不管成因若何,最終還得由程式設計師來修橋補漏,再不公平程式碼都得有人來幹,不管肇事者會不會勇敢地跑在人前認錯,好歹把它當成一種鍛鍊就是了。只要你記取今天的教訓,他日當你當上主管時,不會把同樣的包袱轉嫁到你的下屬,我們的業界才有望向前邁進。至於經驗的累積,技能的提升,只能在不斷觀摩高手們的程式碼和實戰中鍛鍊出來的,一覺醒來就能頓悟,寫出0錯誤的程式碼,天底下恐怕沒有幾人。吃下眼前的小虧而為他日打下穩固的基礎,何樂而不為?

1:如果年輕讀者真的想在編程上有所成就,老仙建議諸公不妨細閱一本叫Writing Solid Code的書。老仙20年業界生涯裡,幾近0錯誤的程式碼是有碰到過的,寫的人正是比 老仙年輕卻帶領老仙入行啟蒙好友,我和他寫下2MB大小的源碼系統,91年面世時 就已經備妥解決千年蟲的問題,4年來客戶都沒有過一個錯誤回報,若不是他因癌病 逝,老仙今天可能還是過著拿起老花眼鏡對著螢光幕捉蟲的日子。

2:近年歐美等地的軟體業者已經回復朝8晚4的正常上班日子(有的朝7午3、有的不必 到公司上班,因為他們相信清晨有助程式員編程),要他們加班恐怕不易了;而週五的 禮服日正好讓他們在矽谷多參加交際應酬活動,早日結束王老五生涯,順便和基金經理 打打交道。不過這樣的光景恐怕短期內不會在華人的軟體業界出現,畢竟我們的老闆在 全面西化時是有選擇性的。

關於專案成員的「價值」和「位階」

問一、關於專案成員的「價值」和「位階」:可能是由於我定性和定力不足,這幾年換了不少軟體公司工作。包括朋友的經驗在內, 眾多軟體公司常常把 programmer, system designer, system analyst, project manager (PM) 的歷程視為「提升」。從其它角色轉到 PM 叫提升我還能夠認同,畢竟是從執行自己的工作轉變成協調眾人齊心協力共事。但是,為什麼 system designer 就會比 programmer 大(或者領的薪水多),而 system analyst 就一定比 system designer 大(或對公司來說更有價值)呢?


本來一句「約定俗成」就可以回應這則提問,不過,為了多騙點稿費,我還是喜歡把它拉闊一點來看。對一位有執行力的主管來說,他是會為旗下員工找到適合他/她發揮所長的崗位;而對一般的人力資源經理來說,他/她是會為一個職位訂定一堆技能條款然後找人來填充。當企業的
規模愈大,需要「找人來填」的戲碼便會愈演愈烈(仙按:部門壯大才可爭取多點資源,在公司的發言權也會多一點....標準的現代管理惡性循環。),冗員也自然會與日俱增。記得老仙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有幸接觸很多外國人,有一次一家著名的外國企業的總經理和總工程師到廠巡視,看看日後是否有合作商機。期間總工程師和老仙言談甚歡,還說哪天我訪美時可以坐坐他駕的小型飛機,而一旁的總經理對他恭敬有嘉,顯然易見的是他在公司的地位遠遠在總經理之上,而歐美等地的工程師們的受到一定的尊重,他們的出路也不一定要往專業經理人的方向發展。(仙按:專業經理和工程鑽研有著顯注的不同是一套工程理論可以放諸四海皆準,而管理知識嘛,因人而異,沒有既定法則可循,說它是一門藝術是不為過。)然而今天華人企業全面西化管治的情況下,我們的工程師的地位不升反降,而所謂經理/主管的名堂卻林林總總,無不以此引以為樂。IT界的現象只是社會的一角縮影,沒有什麼好奇怪。當你工作年資漸增,「理論上」工資也會隨之上升,無論是公司為了讓你所得有個更「合適」的解釋;抑或是你希望有個更響亮的名堂來方便他日跳槽也罷,單純的工程師或是資深工程師已經不夠混了,彼此都樂得起個不一樣的名號出來。至於實力嘛,就不見得有一定關聯了。


不過話說回來,原先「虛擬」這些名號出來時或許真的本著「善良的意願」,軟體從業員起步當然是程式設計員(programmer),因為你沒有經驗,學校學的十之八九在職場是用不上的,叫你programmer而不是學徒已經很給面子了。到了你累積一定經驗,別人交付的事情和責任都可以一肩擔起來,資深或是設計師的名堂自是當之無愧。到你年資再長,除了自身責任之外,還負起系統研究、設計、模組化、以至責任分配等工作時,單是資深兩個字就不足以論功行賞了,故有系統分析師的產生;但是近年流行的專案/項目經理,說得明確一點是因為企業管理文化之變遷,從前由個別部門主管的事情如今變成以不同部門的同事以專案形式合力完成,為了易於掌控進度和預算等事宜,專案經經遂應運而生,他/她不一定專精於軟體技術,所以你說提升,恐怕不一定是實情,有時候這個位置正正是背黑鍋的熱門人選。(註:按老仙定義,系統分析師應該是技術最全面的團員,而資深的工程師應該是某領域上最厲害的人物,而專案經理嘛,只是一位名堂最大的雜役而已。)至於其他像analyst programmersystem architecturesoftware specialist等等,更是不一而足,你要是把他們扯上什麼「價值」與「位階」的論述,恐怕只是自尋煩惱,軟體從業員還是努力幹多一點實事,學到的技術與經驗才真的是你擁有的東西,將來自有適當的回報。(註:老仙先前的小公司,團隊運作簡單不過,事情分配妥當後,老仙一概不理,而名稱嘛,我叫他們自己說想當什麼我就給什麼,反正方便他們日後找工作的話,我都沒有問題。哈哈...多簡單!)

2007年10月16日星期二

開源碼!還是難...難...難... (後篇)

終於要談GNU/Linux這個作業系統了,關於這個系統,用毀譽參半來形容應該是最貼切不過。自由鬥士們對它推祟備至是無可口非的;然而一般民眾對它評價,至今恐怕仍然不高也是事實,那為什麼它在云云作業系統中,被「欽點」出來(期望)與市場老大Windows抗衡呢?


GNU/Linux平台

Linux核心程序本來只是眾多開源碼專案中一個小眾(工程師)娛樂,古早年代,它和DOS其實沒有多大分別,及後,藉由社群和其他專案的力量,它才得以迅速成長。要是沒有X11KDE/GNOMEGCC等等不同的模組或編譯器配合,它也不會像今天般廣為人知。當然它被抄熱,少不了和科網股熱潮及IBM擲下巨資扯上關係,而Redhat等以銷售GNU/Linux而成功上市的公司,也給它帶來不少宣傳效益。(註:所以老仙一向不認為申請了Linux為其個人商標的Torvards先生對比於其他社群鬥士有著什麼出類拔萃、傲視同儕的貢獻。)但是,轉眼十多年,時至今日,面對的仍然是市場的王者、被壟斷的行銷通路、1%不到的市場佔有率(指個人電腦市場,非伺服器市場)、眾多用家的期望和一般民眾的失望、GNU/Linux該如何走下去呢?


從週邊做起

前篇論述過的困難與展望,老仙在此就不再贅述了。事實上老仙也不期望它可以和Windows平起平坐,要是能攻佔一成的市場,相信老蓋已經寢食難安了。要完成這樣「不可能」的任務,我認為還是得從週邊做起。

既然GNU/Linux能夠搶佔3成以上的伺服器市場,在內嵌(Embedded)系統中也有一定份額,應該要好好利用這些姊妹系統在市場的地位,發展一些對桌上系統有利的賣點出來(按:像IEOffice先天就是Windows的絕配),就好比ApacheMYSQLPHP一配上GNU/Linux伺服器,其性能就份外讓人喜愛一般。假如今的GNU/Linux能和NDSWiiXbox就不提啦!)、iPod等產生協同效應,今日的家庭無論如何也會多買一部GNU/Linux PC回家,畢竟兒女才是現今家庭中的主人翁嘛!


從跨平台入手

記得約在6年前,老仙就和一些朋友搞了個Linux版的電子手帳原型(prototype)出來,希望風險基金能注資完成餘下的設計,其目的在於使Palm的眾多好用程式能在Linux的平台上順利執行(不管硬體是PPC還是Palm),最終計劃在「風險基金」不願意冒風險的前題下告終。而事隔2年,類似的計劃終被Palm拆資收購了。雖然至今新版的Palm OS仍然未見蹤影,但是類似的概念正好展示了Linux的可塑性,如果能透過虛擬技術或中界軟體,使不同平台上的軟體都可以在GNU/Linux平台上順利運行的話,對普及GNU/Linux平台無疑是有莫大裨益。長久以來,不少高手都在強調系統的穩定性和成本效益,這些當然重要,但是對普羅大眾而言,有多方便遠比這些來得實際!要是各種媒體上都可以看到GNU/Linux的蹤影;在它身上,又可沿用他/她慣常使用的軟體(註:win4linux, WINE其實已經做得不錯),這樣無疑會大大提升PC用戶嘗試GNU/Linux平台的意願。


什麼是「易學易用」

GNU/Linux本來就是個不錯的系統,如果找一群從未接觸過視窗系統的朋友來學習,相信它一點也不難學、也不難用。說真的,至今老仙也還未用過UbuntuGentoo等較新進的GNU/Linux平台,不過即使是Redhat(Fedora)Mandrake(Mandriva)、以至OpenSuse,老仙私下也不覺得難用。不過,如果你要問我對它的感覺,我還是會說那句老話,它給人的「直官」感覺不好,難學難用仍然脫不掉。(仙按:直官是指以六頂思考帽(Six Thinking Hat)中的紅色帽子來看GNU/Linux平台,所以就不要問我理據何在了。)

哈哈!我知道高手們仍然不會放過老仙,甚或如前文般說「老仙都沒用過,沒有資格批評」之類的說話。那樣說好了,難學難用其實不是客觀論斷,沒有既定標準可循。在主觀比較之下,高手的易用可能和低手的難用是一脈相承的,如老仙前言,在大小論壇或雜誌上幾乎無時無刻都有「唱易」和「評難」的陣營在對戰,難道他們真的都是些沒事找渣的人嗎?我知道這樣說還是說服不了一眾高手們,那麼打個比喻好了,如果你是個初哥,好不容易把系統(又或是你在公司的機器一夜間)換上了GNU/Linux,一旦問題發生了,你會想到找誰幫忙呢?人選好想嗎?容易找到嗎?有信心他/她能解決你的問題嗎?又或是你真的能告訴他/她問題所在嗎?如果以上的問題都不易找到明確答案的話,難用難學的感覺便是順理成章的了。

如果人們的「感覺」沒有改變,你再拿一萬的理由出來告訴他這個系統有多好,也是徒勞。記得Linspire還未改名之前是以Lindows命名的,而當時它的使用界面甚或是表徵圖(icon)都做得和視窗系統近似,撇開最終庭外和解的官司不談,老仙是欣賞他的作為的。無論你多麼不喜歡視窗的界面,它的而且確已經深入民心了,與其告訴使用者新的如何比舊的更理想,倒不如讓人先放下戒心,(既然是好東西)用了再說,這才是銷售之道吧!(仙按:CNR的方向也是老仙認同,既然平台本身百家爭鳴的現況是不能整合起來,要拭除用戶的疑慮,培育一兩家大型的軟體服務供應商出來,讓他們提供各家各派不同門戶軟體的更新和維護動作,這對市場是有一定助益的。)


政府催生

哈哈,又回來那句老話,GNU/Linux要走出來,政府是必須介入的!如前文所述,適度的介入對整個資訊市場是有利的。無論是把「一貫只在後山才得以開花結果」的平台擺放到前台供奉也好,還是順勢增加政府在談判桌上的籌碼也罷(老仙當然不會笨到會認為政府會積極推動資訊自主自由啦),沒有她先行站在台前搖旗吶喊,在歪七扭八的社會生態下,小商人根本就無力與財閥抗衡。


說了那麼多,不要以為老仙是反商或眼紅老蓋賺到盤滿砵滿,要是我是微軟高層,不要說罵罵什麼腫瘤的東西,硬是把視窗割價傾銷甚或是免費開放出來,我也在所不惜。讓GNU/Linux有(喘息)成長的機會?別傻啦!以老仙的愚見,單純銷售軟體來獲利已經不合時宜了,世界首富那有不知之理,要變身成新世代新媒體大亨,再以銷售內容和媒介平台廣告來獲利,才是老蓋的長遠目標(老仙猜的,哈哈),而保有視窗這樣一個絕對優勢的舞台是俱有極高的戰略意義的。所以說,眼睜睜可以和他討價還價的機會不去把握,硬是老百姓的血汗錢賺送給全球最富有的人,你說這是什麼道理?難道當官的腦袋真的和老仙這種平凡人的腦袋是長在不一樣的地方?


註:或許有不少人看市場上久不久就有一些利好GNU/Linux的消息出現,如什麼機器內置出貨;什麼公司、政府大力支持GNU/Linux平台等等,會興奮莫明。不過,有關類似的新聞老仙是一點也不放心上的。事緣老仙從事相關開發工作時,與什麼什麼唱好它的跨國集團接觸時,對方駐港的中、高層人員均會告訴老仙,他們目前沒有這樣的計劃,又或是他們只有一位內地同事負責相關專案,他們並沒有相關的預算可以動用等等。至於香港的尊貴科技界議員嘛,恐怕多年前找人協助才能成功安裝的Linux筆記本電腦,已經不知所蹤了。(沒戲唱了,當然要把它束之高閣啦,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