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5日星期日

東山再起...策略

興幸有一位讀者,只好繼續前文。其實曾有意把這經歷結集成一獨立題材,給cnet作個有趣的測試,不過編輯說我的建議屬前無古人,恐怕不大合適(哈哈,老編大概是怕門可羅雀,貽笑大方罷)。不過老仙一向不怕獻醜,更何況幸獲一位讀者,相信總有一封回應吧,故仍在本網誌中設局如下:
承上文,老仙是決定東山再起,不過,設若是閣下身處其中,加上要面對如今7、8年級生的下屬(挑戰),又久疏戰陣,你會再戰沙場嗎?
好了,假如你也甘務風險,再次拋頭露面的話,你會用什麼方式、身份、策略去應付將要面對的挑戰呢?請有緣人盡情發揮,在這個虛擬的空間一展抱負,盡抒己見,提供你的想法,讓一眾有緣人一同分享,待各位表達意見後,老仙再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做法,看看彼此有沒有值得借鏡的地方。

老仙在此靜候諸位雅言!

2007年11月18日星期日

小趣聞

讀者乙:從事Window與Linux開發工作這麼多年,有什麼寶貴經驗可以和大家分享?

沒有!真的沒有,我只是一介雜役(PM),不落手編程、不作系統分析、不做市場推廣,如何有可貴經驗分享。不過,我這個雜役和團隊相處融合,除了正常的溝通和會議渠道外,我們還會透過新聞組來「閒話家常」,以下這段有趣的對話(註:真人真事,只是名稱給老仙改了),或許會給程式設計師一點共鳴:
>青哥寫於郵件新聞:
>傳染病,大家小心:
>1. 在 Windows 下第一件情就是打開 MS-DOS
>2. 有東西記不熟會習慣按下 tab
>3. Power Point 不會用,直覺的找 DOS 打 man
>4. 老是把 dir 打成 ls ,最後乾脆就真的寫一個 ls 來用
>5. 見到藍螢幕以為是 Mandrake 的螢幕保護程式忘了關( 藍色的那個 Mandrake Slide Show )
>6. 切換輸入法用的是 ctrl + alt + 7
>7. 會一口氣開一堆視窗,然後開始抱怨「為甚麼我只有一個桌面!」 (周圍的人都覺得你瘋了)
>8. 會試圖用莫名其妙的 pileline ex. outlook friends@hotmail.com <>9. 用 kkman 會加上 -8 的 option
>10. 用 notepad 寫東西的時候﹐會出現許多 xxxxx 或 dd 或 i 或 :wq 手指 經常會按 Esc
>11. route 和 tracert 後面會習慣加個 -n 的參數
>12. 三不五時會想敲 ps 命令和 kill
>13. 每次按 Ctrl+C 的時候都有點懷疑和擔心沒有存檔
>14. 每次按一下 icon 等久年(註:廣東話,好久的意思)都未開到個program
>15. 閃人(註:廣東話,收工的意思) shutdown -h now (bad command or filename)
>16. ipconfig 會打成 ifconfig 然後會出現bad command or filename
>17. 打top 睇o下有咩(註:廣東話,助語詞,沒有意思)running process 跟住出bad command or
filename
>> 傻大姐回應:
>>WAH(註:廣東話,嘩的拼音)~~ 我中左 1, 2, 3, 8, 10, 12, 17 呀~~
>>>基仔回應:
>>> 勁呀...
>>> 我中左好多..
>>>不過最嚴重係 10..
>>> 用word 會有好多 :w (因為我習慣經常save.特別用word驚佢crash)
>>> 連打icq msg 都會習慣 好似 vi 咁..
>>> 但係最樣衰係(註:廣東話,外表不美觀的意思)打icq msg 時會好順手按 "Esc" 然後連個msg window都 close埋,成日都要打多次.
>>jacky仔話:
>>好有共鳴.... :~~~~
>>1,2,7,8,10,11,12,13,14,16,17 ~~~
>>The big problem is vim and shell command.
>>and the result is installing the vim win32 version and always telnet to server..
>>>>傻大姐續:
>>>>係呀!! 我打中文好差架........... 時常萎於一旦呀!!!!!!!!!!!!!
>>>>小妹Eva話:
>>>>I am really the beginner. just always swap the dir and ls jar
>>>>haha..(註:哈哈!幸災樂禍!)
>>>>>老古董說:
>>>>>不是打中文差呀,是中文差,是"毀"於一旦呀!
>>>>>傻大姐回應:
>>>>>aiya..(註:廣東話唉呀的拼音) i donno how to type that word ar..
>>>>>so use another pronouce word ar..
>>>>>ai~~
>>青哥話:
> >我都唔好得幾多,中左 2, 4, 10, 12, 16, 17....
不知道有過類似經驗的看倌又中了幾多隻傳染病呢?

續問阿里巴巴

不知道你有沒有使用過大陸的淘寶? 有使用淘寶的支付寶嗎?
支付寶所楚的處境,雖然有點危險 (不知道何時官方會大刀一揮...),但是他仍然不失為一個目前為止的唯一...光這個就值不少囉...

答:老仙沒有用過淘寶網,真的不知道它有多好!
不過,活在香港這個資訊自由的環境,不可能一定要去用什麼"尋寶網"或是什麼的!事實上,阿里巴巴目前唯上,也就真的只有這麼一個虧本資產放在招股書上。其他兩個相類似網站還在伺機而動,好再攬一筆!
老仙看到的就是這些,馬老大是賣舊股上市的,意思是即日套現幾十億,即使阿里巴巴馬上掉到一元,他也是大富大貴!投資者呢!再說,目前嚴格監控的環境下, 淘寶的上客率是年年下降,要不是有客戶體制的問題,國外的大型網站誇張點說,一天就可以以排山倒海的攻勢和它搶客,屆時優惠尚在嗎?如果,市場因入世而進 一步自由開放呢,它還值那麼高的市盈率嗎?yahoo還需要一定買你的股份才可以進攻國內市場嗎?種種因素,令老仙膽小如鼠,沒辦法,即使淘寶真的是個 寶,恕老仙也焦福消受。

阿里巴巴為什麼那麼「神」?

讀者甲:大仙想必理解網路事業的發展,阿里巴巴為什麼那麼「神」?
馬狂人來台了!夾雜著一大堆利好消息,你問我阿里巴巴是什麼?哈哈!一個海盜的名字,上市第一天便狂升至近40元,招股價才不過13.5元的仍虧本的網路事業!藉著中國龐大的資源背景,誇下海口比google還要有潛力的一則神話!
老仙不是在寫股評,也沒有能力占卜這則神話會瞬間幻滅,還是會夢境成真。不過如果你問我,會不會買阿里巴巴,答案是「目前不會、短期內都不會」!IT產業之所以吸引,每每在於它不斷在「不可能的情況下造就出一個一個的神話來!」試想想,一個年年虧損的事業,只有幾十萬bb客源的網站(註:表面看來是很可觀喇!這個數目在嚴格規管的情況下,成績是不錯的喇。不過,相對於受規管、靠人脈的國內市場,一旦市場開放,它持續生存與成長的能力如何,恐怕還是個未知數。),以市盈率百倍訂價,你硬把它說成是投資而不是投機,我也沒你辦法。市場潛力如何,不必多說喇!要是經營者真的是認真打拚,佈下長遠發展大計,它確實有發展的空間,這也是那麼多年輕人仍甘冒千度近視,日夜與小蟲拚鬥的最大動力。不過,當你見識過大大小小財技套路後,你的膽子就會變得和老仙一般的小。設若我以變賣舊股形式一朝套現幾十億,我也可以大言「富貴於我如浮雲」;當你見過有準上市公司如何將業績「凝聚」在上市前夕,讓股東和上市保薦人有個理想回報;當你見過動輒千萬的網路生意原來只是相互配套的表演時(按:你買我一千萬的產品,不過我也在你的網站登一千萬的廣告),你對現今的網路事業還會如此樂觀嗎?如果主事者不是有更大的理想或作為,變賣現有資產豈不是和上市發展目標相違?如果現在價位是個合理估值,那麼他日老調重彈,把其餘還未注入公司的虧本事業一併注入,股價豈不是又要上漲百倍?反觀Google市盈率才不過50倍,但他們懂得善用自己的優勢,投資發展Gphone的新媒體平台,成功的話,便可以比微軟更早成為新世代媒體霸主,坐擁可觀廣告、內容收益,這樣的投資發展方向,才是健康之道。當年老仙不碰互聯網事業是因為科網股發展極度不健康的緣故,現金bb的業務模式大致已經形成氣候,廣告收益也開始正常發展,希望業內相關人士不會再次自毀長城便好了。

2007年11月5日星期一

臭蟲的責任?

問二、我待過一些軟體公司和接觸過的「將資訊軟體外包」的公司,普遍上有一個觀念叫做「bug free」,意思是,bug programmer 自己生的,所以,萬一有 bug 發生,由 programmer 自行找時間處理(意思是要自動自發地找正常上班以外的時間修補)。但我好奇的是,隨著我在軟體業擔任的角色開始不同,會發現, 有些所謂的 bug,其實發生點在 system analysis system design 的過程中,不過,解決最終還是要回到 programmer 手上,所以,我的感覺是 bug free 似乎是在「欺壓」programmer,更何況,我似乎沒有見過寫完之後沒有 bug 的程式(至少我天資平凡,沒有寫過那麼完美的作品),原因可能來自於規格不完整、或測試的範圍不夠(如果測試時間沒有被業務或專案經理給壓縮成 0 的話)。我個人是認為這樣的觀念並不合理,請問是因為我的思維太過於工程師導向,沒有注重管理面的要素,或是其它原因呢?

甲讀者可能真的太年輕了,幹這一行的打從第一天工作開始便被欺壓了,這有什麼稀奇呢?軟體業從業員的工資不比其他行業高,為什麼入行當天就沒有「超時補水」(註:補水者加給也,如果把加給overtime pay連同工時一起算,我猜programmer的時薪恐怕是數一數二的低。)?真的要怪的話,就怪你入錯行好了。

如果你來不及學習新技能來轉換就業階梯、或是你對軟體編程仍充滿熱誠、又或是你壯志未酬,深信下一個楊致遠將會是閣下的話,老仙的淺見是「吃虧也是另類的撿便宜」。

IT產業千真萬確的出了很多年青才俊,坐擁千萬家財(仙按:心理病者也為數不少);這年頭資訊界的機會也的確比其他行業來得多,正因為這些誘因才會吸引那麼多年輕人甘於徹夜不眠地對著小螢幕「捉蟲」。至於蟲從何處來,相信業者最清楚不過。就如你說的,當初系統設計時某些假設出了毛病、或是一廂情願地錯估了客戶的需求、或是系統測試做得太馬虎、或是程式設計師不小心犯錯、又或是付鈔的財大氣粗,硬是中途修改系統規格、當然有時候是某些「善長仁翁」無緣無故地覺得多送些附加功能給客戶會換來贊賞也會給專案帶來額外的負擔(註:在專案管理上我們稱這種行為是給專案鍍金Gold-Plating,無論結果是進度順暢且預算控制得宜,老美都定義這個專案是不成功的案例,專案成員是不可不知的。),凡此種種,都是培養「肥蟲」的良方妙藥,然而不管成因若何,最終還得由程式設計師來修橋補漏,再不公平程式碼都得有人來幹,不管肇事者會不會勇敢地跑在人前認錯,好歹把它當成一種鍛鍊就是了。只要你記取今天的教訓,他日當你當上主管時,不會把同樣的包袱轉嫁到你的下屬,我們的業界才有望向前邁進。至於經驗的累積,技能的提升,只能在不斷觀摩高手們的程式碼和實戰中鍛鍊出來的,一覺醒來就能頓悟,寫出0錯誤的程式碼,天底下恐怕沒有幾人。吃下眼前的小虧而為他日打下穩固的基礎,何樂而不為?

1:如果年輕讀者真的想在編程上有所成就,老仙建議諸公不妨細閱一本叫Writing Solid Code的書。老仙20年業界生涯裡,幾近0錯誤的程式碼是有碰到過的,寫的人正是比 老仙年輕卻帶領老仙入行啟蒙好友,我和他寫下2MB大小的源碼系統,91年面世時 就已經備妥解決千年蟲的問題,4年來客戶都沒有過一個錯誤回報,若不是他因癌病 逝,老仙今天可能還是過著拿起老花眼鏡對著螢光幕捉蟲的日子。

2:近年歐美等地的軟體業者已經回復朝8晚4的正常上班日子(有的朝7午3、有的不必 到公司上班,因為他們相信清晨有助程式員編程),要他們加班恐怕不易了;而週五的 禮服日正好讓他們在矽谷多參加交際應酬活動,早日結束王老五生涯,順便和基金經理 打打交道。不過這樣的光景恐怕短期內不會在華人的軟體業界出現,畢竟我們的老闆在 全面西化時是有選擇性的。

關於專案成員的「價值」和「位階」

問一、關於專案成員的「價值」和「位階」:可能是由於我定性和定力不足,這幾年換了不少軟體公司工作。包括朋友的經驗在內, 眾多軟體公司常常把 programmer, system designer, system analyst, project manager (PM) 的歷程視為「提升」。從其它角色轉到 PM 叫提升我還能夠認同,畢竟是從執行自己的工作轉變成協調眾人齊心協力共事。但是,為什麼 system designer 就會比 programmer 大(或者領的薪水多),而 system analyst 就一定比 system designer 大(或對公司來說更有價值)呢?


本來一句「約定俗成」就可以回應這則提問,不過,為了多騙點稿費,我還是喜歡把它拉闊一點來看。對一位有執行力的主管來說,他是會為旗下員工找到適合他/她發揮所長的崗位;而對一般的人力資源經理來說,他/她是會為一個職位訂定一堆技能條款然後找人來填充。當企業的
規模愈大,需要「找人來填」的戲碼便會愈演愈烈(仙按:部門壯大才可爭取多點資源,在公司的發言權也會多一點....標準的現代管理惡性循環。),冗員也自然會與日俱增。記得老仙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有幸接觸很多外國人,有一次一家著名的外國企業的總經理和總工程師到廠巡視,看看日後是否有合作商機。期間總工程師和老仙言談甚歡,還說哪天我訪美時可以坐坐他駕的小型飛機,而一旁的總經理對他恭敬有嘉,顯然易見的是他在公司的地位遠遠在總經理之上,而歐美等地的工程師們的受到一定的尊重,他們的出路也不一定要往專業經理人的方向發展。(仙按:專業經理和工程鑽研有著顯注的不同是一套工程理論可以放諸四海皆準,而管理知識嘛,因人而異,沒有既定法則可循,說它是一門藝術是不為過。)然而今天華人企業全面西化管治的情況下,我們的工程師的地位不升反降,而所謂經理/主管的名堂卻林林總總,無不以此引以為樂。IT界的現象只是社會的一角縮影,沒有什麼好奇怪。當你工作年資漸增,「理論上」工資也會隨之上升,無論是公司為了讓你所得有個更「合適」的解釋;抑或是你希望有個更響亮的名堂來方便他日跳槽也罷,單純的工程師或是資深工程師已經不夠混了,彼此都樂得起個不一樣的名號出來。至於實力嘛,就不見得有一定關聯了。


不過話說回來,原先「虛擬」這些名號出來時或許真的本著「善良的意願」,軟體從業員起步當然是程式設計員(programmer),因為你沒有經驗,學校學的十之八九在職場是用不上的,叫你programmer而不是學徒已經很給面子了。到了你累積一定經驗,別人交付的事情和責任都可以一肩擔起來,資深或是設計師的名堂自是當之無愧。到你年資再長,除了自身責任之外,還負起系統研究、設計、模組化、以至責任分配等工作時,單是資深兩個字就不足以論功行賞了,故有系統分析師的產生;但是近年流行的專案/項目經理,說得明確一點是因為企業管理文化之變遷,從前由個別部門主管的事情如今變成以不同部門的同事以專案形式合力完成,為了易於掌控進度和預算等事宜,專案經經遂應運而生,他/她不一定專精於軟體技術,所以你說提升,恐怕不一定是實情,有時候這個位置正正是背黑鍋的熱門人選。(註:按老仙定義,系統分析師應該是技術最全面的團員,而資深的工程師應該是某領域上最厲害的人物,而專案經理嘛,只是一位名堂最大的雜役而已。)至於其他像analyst programmersystem architecturesoftware specialist等等,更是不一而足,你要是把他們扯上什麼「價值」與「位階」的論述,恐怕只是自尋煩惱,軟體從業員還是努力幹多一點實事,學到的技術與經驗才真的是你擁有的東西,將來自有適當的回報。(註:老仙先前的小公司,團隊運作簡單不過,事情分配妥當後,老仙一概不理,而名稱嘛,我叫他們自己說想當什麼我就給什麼,反正方便他們日後找工作的話,我都沒有問題。哈哈...多簡單!)

2007年10月16日星期二

開源碼!還是難...難...難... (後篇)

終於要談GNU/Linux這個作業系統了,關於這個系統,用毀譽參半來形容應該是最貼切不過。自由鬥士們對它推祟備至是無可口非的;然而一般民眾對它評價,至今恐怕仍然不高也是事實,那為什麼它在云云作業系統中,被「欽點」出來(期望)與市場老大Windows抗衡呢?


GNU/Linux平台

Linux核心程序本來只是眾多開源碼專案中一個小眾(工程師)娛樂,古早年代,它和DOS其實沒有多大分別,及後,藉由社群和其他專案的力量,它才得以迅速成長。要是沒有X11KDE/GNOMEGCC等等不同的模組或編譯器配合,它也不會像今天般廣為人知。當然它被抄熱,少不了和科網股熱潮及IBM擲下巨資扯上關係,而Redhat等以銷售GNU/Linux而成功上市的公司,也給它帶來不少宣傳效益。(註:所以老仙一向不認為申請了Linux為其個人商標的Torvards先生對比於其他社群鬥士有著什麼出類拔萃、傲視同儕的貢獻。)但是,轉眼十多年,時至今日,面對的仍然是市場的王者、被壟斷的行銷通路、1%不到的市場佔有率(指個人電腦市場,非伺服器市場)、眾多用家的期望和一般民眾的失望、GNU/Linux該如何走下去呢?


從週邊做起

前篇論述過的困難與展望,老仙在此就不再贅述了。事實上老仙也不期望它可以和Windows平起平坐,要是能攻佔一成的市場,相信老蓋已經寢食難安了。要完成這樣「不可能」的任務,我認為還是得從週邊做起。

既然GNU/Linux能夠搶佔3成以上的伺服器市場,在內嵌(Embedded)系統中也有一定份額,應該要好好利用這些姊妹系統在市場的地位,發展一些對桌上系統有利的賣點出來(按:像IEOffice先天就是Windows的絕配),就好比ApacheMYSQLPHP一配上GNU/Linux伺服器,其性能就份外讓人喜愛一般。假如今的GNU/Linux能和NDSWiiXbox就不提啦!)、iPod等產生協同效應,今日的家庭無論如何也會多買一部GNU/Linux PC回家,畢竟兒女才是現今家庭中的主人翁嘛!


從跨平台入手

記得約在6年前,老仙就和一些朋友搞了個Linux版的電子手帳原型(prototype)出來,希望風險基金能注資完成餘下的設計,其目的在於使Palm的眾多好用程式能在Linux的平台上順利執行(不管硬體是PPC還是Palm),最終計劃在「風險基金」不願意冒風險的前題下告終。而事隔2年,類似的計劃終被Palm拆資收購了。雖然至今新版的Palm OS仍然未見蹤影,但是類似的概念正好展示了Linux的可塑性,如果能透過虛擬技術或中界軟體,使不同平台上的軟體都可以在GNU/Linux平台上順利運行的話,對普及GNU/Linux平台無疑是有莫大裨益。長久以來,不少高手都在強調系統的穩定性和成本效益,這些當然重要,但是對普羅大眾而言,有多方便遠比這些來得實際!要是各種媒體上都可以看到GNU/Linux的蹤影;在它身上,又可沿用他/她慣常使用的軟體(註:win4linux, WINE其實已經做得不錯),這樣無疑會大大提升PC用戶嘗試GNU/Linux平台的意願。


什麼是「易學易用」

GNU/Linux本來就是個不錯的系統,如果找一群從未接觸過視窗系統的朋友來學習,相信它一點也不難學、也不難用。說真的,至今老仙也還未用過UbuntuGentoo等較新進的GNU/Linux平台,不過即使是Redhat(Fedora)Mandrake(Mandriva)、以至OpenSuse,老仙私下也不覺得難用。不過,如果你要問我對它的感覺,我還是會說那句老話,它給人的「直官」感覺不好,難學難用仍然脫不掉。(仙按:直官是指以六頂思考帽(Six Thinking Hat)中的紅色帽子來看GNU/Linux平台,所以就不要問我理據何在了。)

哈哈!我知道高手們仍然不會放過老仙,甚或如前文般說「老仙都沒用過,沒有資格批評」之類的說話。那樣說好了,難學難用其實不是客觀論斷,沒有既定標準可循。在主觀比較之下,高手的易用可能和低手的難用是一脈相承的,如老仙前言,在大小論壇或雜誌上幾乎無時無刻都有「唱易」和「評難」的陣營在對戰,難道他們真的都是些沒事找渣的人嗎?我知道這樣說還是說服不了一眾高手們,那麼打個比喻好了,如果你是個初哥,好不容易把系統(又或是你在公司的機器一夜間)換上了GNU/Linux,一旦問題發生了,你會想到找誰幫忙呢?人選好想嗎?容易找到嗎?有信心他/她能解決你的問題嗎?又或是你真的能告訴他/她問題所在嗎?如果以上的問題都不易找到明確答案的話,難用難學的感覺便是順理成章的了。

如果人們的「感覺」沒有改變,你再拿一萬的理由出來告訴他這個系統有多好,也是徒勞。記得Linspire還未改名之前是以Lindows命名的,而當時它的使用界面甚或是表徵圖(icon)都做得和視窗系統近似,撇開最終庭外和解的官司不談,老仙是欣賞他的作為的。無論你多麼不喜歡視窗的界面,它的而且確已經深入民心了,與其告訴使用者新的如何比舊的更理想,倒不如讓人先放下戒心,(既然是好東西)用了再說,這才是銷售之道吧!(仙按:CNR的方向也是老仙認同,既然平台本身百家爭鳴的現況是不能整合起來,要拭除用戶的疑慮,培育一兩家大型的軟體服務供應商出來,讓他們提供各家各派不同門戶軟體的更新和維護動作,這對市場是有一定助益的。)


政府催生

哈哈,又回來那句老話,GNU/Linux要走出來,政府是必須介入的!如前文所述,適度的介入對整個資訊市場是有利的。無論是把「一貫只在後山才得以開花結果」的平台擺放到前台供奉也好,還是順勢增加政府在談判桌上的籌碼也罷(老仙當然不會笨到會認為政府會積極推動資訊自主自由啦),沒有她先行站在台前搖旗吶喊,在歪七扭八的社會生態下,小商人根本就無力與財閥抗衡。


說了那麼多,不要以為老仙是反商或眼紅老蓋賺到盤滿砵滿,要是我是微軟高層,不要說罵罵什麼腫瘤的東西,硬是把視窗割價傾銷甚或是免費開放出來,我也在所不惜。讓GNU/Linux有(喘息)成長的機會?別傻啦!以老仙的愚見,單純銷售軟體來獲利已經不合時宜了,世界首富那有不知之理,要變身成新世代新媒體大亨,再以銷售內容和媒介平台廣告來獲利,才是老蓋的長遠目標(老仙猜的,哈哈),而保有視窗這樣一個絕對優勢的舞台是俱有極高的戰略意義的。所以說,眼睜睜可以和他討價還價的機會不去把握,硬是老百姓的血汗錢賺送給全球最富有的人,你說這是什麼道理?難道當官的腦袋真的和老仙這種平凡人的腦袋是長在不一樣的地方?


註:或許有不少人看市場上久不久就有一些利好GNU/Linux的消息出現,如什麼機器內置出貨;什麼公司、政府大力支持GNU/Linux平台等等,會興奮莫明。不過,有關類似的新聞老仙是一點也不放心上的。事緣老仙從事相關開發工作時,與什麼什麼唱好它的跨國集團接觸時,對方駐港的中、高層人員均會告訴老仙,他們目前沒有這樣的計劃,又或是他們只有一位內地同事負責相關專案,他們並沒有相關的預算可以動用等等。至於香港的尊貴科技界議員嘛,恐怕多年前找人協助才能成功安裝的Linux筆記本電腦,已經不知所蹤了。(沒戲唱了,當然要把它束之高閣啦,哈哈!)

開源碼!還是難...難...難... (前篇)


哈哈,老仙又來了,再次甘務大不諱寫下這樣的標題,不是在宣揚什麼怕難主義(見前文讀者回應)、也不是想說Linux難學、難用;這三個難字是說:開源碼的題材難寫!難讓「各方」熱心人士接受!更難另老仙釋懷!礙於老仙答應了讀者的查詢,加上一位好友多翻「挑釁」,他說幾乎找不到開源碼有任何成功的商業模式,為什麼老仙仍對開源碼青睞有加?騎虎難下,硬著頭皮只好再次恃老賣老了。


別的先不談,必須先釐清老仙所談的開源碼(Open Source)和成功模式是什麼,否則再談上另一個十年還是徒然。開源碼不等於免費軟體、也不等同於Linux系統,就算是談開源碼操作系統平台,也應該以GNU/Linux的名義來談(不應狹隘地將系統成果歸功於Linux核心程序),而它不過是數以萬計開源碼專案中其中一個較為人熟悉的專案而已(註:但是因它具較大爭議性,老仙最後還是會另起篇幅淺述對它的期望,記得留意後篇啦!><)。老仙所談的開源碼是指

 - 軟體創作者以反壟斷、擁護資訊自由為出發點,將軟體程式碼公開給各方志同道合人     士,讓用戶不會被單一供應商操控(按:誰不喜歡都可以自己搞另外一套出來)。無論軟 體是否沿用GPL/BSD/MIT等授權模式,老仙認定這類軟體系統都屬於開源碼的範疇。

 - 而所謂成功模式,指的是在營商環境下成功獲取實際利益的業務模式;單是得到業界 認同而無利可圖,本仙定義為非成功商業模式。(按:老仙明白很多有志之士並不是以 賺錢為目標的,然這就不必和老仙等凡人計較了。)

老仙是在上述定義下討論開源碼,若諸君無法認同此定義,往後的就不必看了。


自由的代價

開源碼題目那麼大該如何談起呢?先談談它的生態和經營模式吧!我的好友之所以強調開源碼無什麼成功先例,正正因為它與生俱來便是個不羈浪子、祟尚自由、反對專利壟斷,和一貫的商業模式大相徑庭,要成功實在不容易。

既然擁護自由,開放版權(COPYLEFT),它就有別於一般的商業軟體,它沒有版權和專利的保障,投入的資源好像沒有任何途徑得到保障。如此顧慮導致很多人裹足不前,而在缺乏商業支援的情況下,反過來又窒礙了開源碼的發展。如果專案不能獲得自由基金或熱心人士的支持,要維繫下去著實不易。(仙按:不要空說自由贊助(donation)啦!那些整天在罵商業軟體謀取暴利,而口說支持開源源、私下在用盜版的仁人君子,你這些年來曾經贊助過幾個你認為值得支持的開源碼專案?)


開發者的承擔

俗語說「沒有三倆三,豈敢上樑山」,開源碼的開發者相信深明此道。為數眾多的開源碼專案均是在些微基金資助、或單純志願者熱誠底下艱苦運作的(註:獲大機構調撥資源的專案當然事半功倍得多),不要說獲利的能力,就是連開發者個人謀生恐怕也會做成一定負擔。而開源碼專案多半由一()位系統維護人員主持,而開發人員則來自五湖四海,由十數、數百至數千人不等,這麼龐大的志願者共同合作開發,理論上開發、除錯等效率應該會很高。 然而人多口雜,如果主持人德高望重還好,可以鎮住各方人士。一旦管理員經驗或聲望不足,「文人相輕」的陋習又會出現,誰也不會服別人寫的程式碼,多頭馬車遂應運而生(按:有說這正是開源碼的好處,誰都可以自由開發),專案維護難度倍增,參與者以至用家更易感到無所適從,到頭來無疾而終者俯拾皆是。



發展方向與市場定位何在?

單有良好的意願不足以令你成功,開源碼也不例外。有不少人強調「軟體就是服務」、有人暢談系統的穩定性和整體成本著著領先、記得前文讀者回應也有說「從來就沒有以打倒對手為目標」、報章雜誌專欄作家也有說「是某些人眼紅某大機構年年賺錢而惡意反對」、也有理性的倡導者高呼「把軟體的自主權還給用戶」。眾說紛紜、故勿論如何,道德層次的問題先擱下不談,市場是成敗論英雄的,如果普羅大眾根本就「不知道、不明白、不相信」他們有這樣的自主權,再祟高的理想也是枉然。

每當有人提到「銷售服務」或是「實時收費」(On Demand Fee)等概念時,老仙就想起十幾年前和友人開的小軟體公司,當時我們的願景便名為「軟體租貸」業務,用戶使用時才需要付費、用多久就付多少,不必支付額外不必要的費用,想不到類似的觀念在十數年後又被炒熱。儘管老仙的小公司最終還是因某些意外事件而結束,但記得當時我在推廣業務時也深明「殺手軟體」(killer application)的重要性,如果沒有龍頭軟體讓大眾受落,根本吸引不到自由創作者加盟;沒有足夠多的可用軟體,市場也不會接受。而如今的開源碼專案,正正就是各憑本事,百花齊放,要找龍頭固然不易,就算是要在同類軟體上找合用的也如大海撈針;要錢的、免費的到處都是;有維護的、沒人管的隨處可見,要與市場接軌,恐怕真的要靠點運氣。


[按:前文有讀者回應開源碼正是歐美主流,什麼成功收購Jboss、各類開源碼軟體公司前景一遍光明等等,老仙是不敢苟同。早幾年老仙經常為這些基金經理過招,對他們的處事作風實在有點感冒。別說Jboss要不是開源碼可能會賣貴一些(說不定啦),就算是其他例子,他們被收購最主要的原因也不外是他們的「抄作」空間,什麼技術或營銷狀況、什麼開源碼的,買賣投資說明書(prospectus)會把它列為不利風險因素,硬說它是因為開源碼的因素而招徠投資者垂青,恐怕並非事實。再說成為主流,那就更匪夷所思,無論是數量或是盈利數字,開源碼專案均不可與專屬軟體相提並論,與其說它成為主流倒不如說它正好符合那些基金大佬的胃口,「潛力無窮」,上望空間(股票述語)寬廣,值搏率高。(讀者不妨回想一下數年前不少Linux公司集資上市的盛況,如今健在的還有幾家,賺錢的又有幾人,而普羅投資者的錢不是都丟進基金大鱷的口袋中,難道他們會像升斗小民般捧著一張一張的股票回家當壁紙!)]


商業推廣不濟

目前開源碼軟體的推廣多半仍局限在特定社群或技術層面,如果沒有留意相關技術資料的人,恐怕至今仍對它十分陌生。加上部分不肖業者胡亂地下載一堆開源碼軟體,包裝起來另起名義出售、更甚者盜用了源碼圖利而不將更改程式回饋原來的開放專案內,種種惡行都使得不熟悉開源社群人士望而生畏。

再說,當你不斷強調技術穩定、總體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偏低時,總是會有些不明來歷的市場調查報告在當眼處告訴你,某某平台伺服器是如何穩定,其設置成本遠比其他系統為低。在商言商,姑勿論報告背後的出資者是誰,同業競爭是在所難免的,唯獨老仙慨嘆的是開源社群像是不大在意這類市場促銷手法,仍舊本著「有麝自然香」的理念經營下去。反觀市場壟斷者,在面對引入競爭者時,管你是「癌症還是腫瘤」,其飯局依舊(見前文)頻頻,那有讓你介入市場的餘地。



仙人指路

既然有那麼多困難,為什麼老仙還是認為開源碼有可為呢?原因有二:

  1. 老仙主觀熱愛自主自由的意識,使我對開源碼有所偏愛;

  2. 老仙深信軟體是應該由用家主導的,不是誰財大氣粗就可以告訴你「這是你要的東西、別的就甭談啦」;也不該是能用就好;更不能說赫赫有名的藍畫面是理應與天地共存的,反正程式是應當有臭蟲的。當民智愈開,被剝削一群自然會聯合起來爭取自身權益。而互聯網的發展正好打破了資訊壟斷者的主宰地位,其勢是不可逆轉了。

然而老仙老矣,已無復年青向強權挑戰的傲骨,如今只好寄望當今的年輕才俊了。


殺手應用

要殺出血路,當然要找「超級殺手」出來,ApacheMYSQL等(按:GNU/.Linux容後再談,不急。)可說是少數無可爭議的成功開源碼專案。然而除了少數伺服器端軟體在市場有較突出表現外,實在很難找到成功的用戶端案例。然而當一般用戶無法輕易接觸到成功的開源碼軟體,你要讓他知道、繼而相信、進而使用它,恐怕絕非易事。或許有人會說OpenOffice便是一套成功的用戶端軟體,不過因為它的下載數量驚人就等同成功了嗎?老仙是深表懷疑。儘管市場上有一群人在使用OpenOffice這系列軟體(按:包括老仙這篇文章也是用它的,不過有多少人能搞懂OpenOfficeStarOfficeRedOfficeNextOffice等等軟體之間的關係,市場訊息的混亂或多或少都降低了消費者的信心。),然而它們合起來的營業額和市場主導者MSOffice間的差距,還是有天壤之別。而在眾多的競爭者中,為數不少的還是以打著"功能與xxOffice100%相容"為其終極努力目標,深信若是如此,加上價格上的優勢,它便可以一舉殲滅敵人。然而每當老仙回想當年AmiproWordperfectWordstarLotus123是何等風光時,但轉眼間就被打得落荒而逃,我就不大相信如此這般的運作就可以收復失地。說真的,Office這個名稱實在定得好,長久以來它讓人覺得一個office內就應該要有一套xxOffice的軟體,問題是這真的是必要的嗎?(註:這個要由讀者們自行解答了。)


功能再強也只是跟在別人屁股後面,再相容也永遠不會有100%的機會(註:對方是專屬軟體,新版就可以與舊版不相容了,你憑什麼可以100%相容呢?!)。再說,老仙敢斷言一般用戶根本就用不到文書軟體的20%功能,老是在這種永無止境的追逐遊戲上花精力,實在不智。(註:新功能多半會吃掉了更多記憶體,讓你不得不花錢更新硬體而已。)故此,老仙一直認為OpenOffice要成功根本不在於它的功能和相容性要有多好,而最主要還是落實開放文件格式(ODT)要成為主流,一旦被對手分化開放文檔的格式標準,兵敗如山倒的境況恐怕又會再一次出現。正正因為用戶實際需要的功能其實不會太多(仙按:被宣傳手法促銷製作出來的功能需求卻是與日俱增),像Google近期努力的、類似WebOffice的文件功能或許會是成功突圍的一項關鍵功能。舉例來說,老仙這篇文章因人微言輕,無法引起足夠討論,但一旦在開放平台上以開放文件形式與網友共同檢討、改編、加入新視野新構想,如此一來一篇不可多得的傑作(哈哈)便可以應運而生。試想想,在網路世界上,office是不是不應該有地域界限;而我們辦公室內的軟硬體設備,也沒有理由被單一公司所霸佔的啦!


全球網路化、平台擬人化

承上,世界變得虛擬化,在網路世界裡,再沒有地域的限制,軟體業也應相應地作出調整。在沒有作業系統平台支援下,開源碼在網上世界加把勁是理所當然的。什麼遙距教學/視像平台、ERPCRMCMS系統,開源碼專案是一應俱備的,問題是為數眾多的系統裡,良莠不齊,加上收費的與免費的同時充斥市場,消費者實在無所適從。雖然部分開源碼愛好者是不涉商人以開源碼軟體謀利的行為,然而老仙卻認為我們需要培育一些大型的軟體技術服務業者(公司),讓消費者相信他們能提供不同種類的售後服務,使得不同用戶均能善用「開源」之利,而免卻不必的擔憂。當"AS IF"不再成為隱憂,人們不再為「付錢的都那樣、免費的就更不用提」而煩惱時,開源碼便應當大有可為了。試想想---若你公司有一定的技術實力,服務提供者可以輔導你直到你能充分掌握整套系統的操控或擴展技術;一旦你失去了內部的技術支援時,業者(無須受限於原創者)同樣能輕鬆駕馭系統源碼,為你提供維護服務,讓你安枕無憂,這是何等理想的工作平台。(註:CNR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當網路世界不斷擴張時,個人應用便會出現一些新契機,虛擬平台被抄熱是其中一例。老仙十多年前在掌管一套Linux Distro開發工作時,就已經考慮把虛擬技術加入套件內,讓它成為一套可以執行其它作業系統程式的GNU/Linux平台。無奈當時技術還未穩定,硬體速度也不足以應付需求,但今時今日,技術問題大致都解決了,不少網路伺服器端服務供應商、測試技術業者都在大量使用類似的技術,為什麼我們不把它進一步推展到個人平台上呢?開源社群之利就在於學有專精者且甘於無私奉獻者眾,如果要開發一套「個人操作環境平台」(註:不是作業系統),讓它一指(USB finger)定天下,無論消費者身處何方,用的是什麼系統,一開機就回到他/她熟悉的工作平台,只有他/她慣用的軟體出現在螢幕上,那豈不是每位「笨瓜呆蛋」(dummy user)夢寐以求的工作環境?

[註:技術問題不在本文討論之列,理論上一指USB只負起初步硬體識別功能,進一步的運作則在於取用實際硬體資源和它的作業系統模式,再透過網路或USB內存設定,取用用戶個人軟體設定,配以必要的虛擬技術,是可以達至如斯境界(難度當然不低)。像WINE等模擬Windows程式在GNU/Liunx上執行的專案實在有一定潛力,不過老仙不是法律專家,以上技術或多或少是以逆向工程原理探究程式內部參數的傳遞,當它紅了起來時,會否又惹來一堆堆的法律訴訟,老仙就算不出來了。]


合縱連橫

開源碼之強往往在於它俱備跨平台的能力,業者好應利用它這方面的特性,除了在伺服器市場保持份額,更要聯合不同設備供應商,在內嵌式軟體間多下點功夫,不獨在自身軟體上爭佔市場,在硬體與作業系統平台傳輸間也多花點心思,使得電子手帳(PDA)、電子書、WiiNDS、 Xbox、數碼相機、高解像電視、電子相架、攝錄機、skype電話、iPOD/iTouch、路由器、傳真機、印表機、投影機、數位播放器等等...除了輕易能接上開源碼作業平台(GNU/Linux)外,更重要的是增加其傳送速率和接駁穩定性,使口碑在用戶群間不逕而走,久而久之,在這種「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下,開放平台的用戶數量自然會節節上升。


攻「青」為上

年輕消費群無疑主宰整體的消費模式,開源碼要擄獲年輕人的歡心,在遊戲軟體上著墨是勢所難免(註:教壞學生等道德問題不在老仙討論之列)。類似MAME遊戲引擎是十分可取的(註:版權問題等不在老仙討論之列)專案計劃,只有在開源社群的運作模式下,才可以輕易招攬眾多程式高手為 一個共同喜好的題目努力,只要有較具規模的正當業者(註:非法盜用者應加緊取締),善用類似的資源,一旦廣為年輕人受落,類似專案社群便可以迅速壯大,屆時,我們的家長們也不得不順應潮流,要推動其他開源碼專案或產品,也會變得事半功倍。


政客遊說

最後,老仙還是要臭罵一下那些位高權重的「大老爺」們,即使他們不(能、敢)落實支援開源碼的工作,對壟斷視若無睹,但最起碼他們也該為「自身利益」出來喊一喊捍衛資訊自由的口號,好讓市民大眾多點理解自主選擇權的重要,也讓政商單位多點談判籌碼。歐美等地的防止壟斷法或許我們「無福消受」,但硬是拿營商自由作擋箭牌也不是辦法。兩岸四地中,香港政府老是拿什麼「積極不干預」政策來推宕卸責,但有趣的是這個「自身邏輯謬誤」的政策又如何可以自圓其說呢?!(註:如何可以「積極地」但又不干預呢!近期政府高調地購入港股又是什麼形式的不干預呢?)而在台的政客,就更不堪入目,除了向老美大人搖尾乞憐外,敢出來說半句真話的怕沒有幾人,真虧他們還強調自己活在最民主自由的國度!反觀大陸,好歹也敢向老美說不,一聲令下,北京電腦街全配上GNU/Linux平台(仙按:不管販賣的時候營業員會問你到府時是不是要灌上...),儘管是剎那的光輝,好歹也換來更大的談判籌碼,要不然老蓋也不會紓尊降貴地多次訪問大陸。(註:辭退其副總愛將、認真一點地落實將開發技術引入等就不用談了。)

姑勿論最終的成效如何,老仙始終相信以現在絕對傾斜的市場而論,單憑商業較勁是不成的,政府「適度」的介入或出出「口術」是理所當為的。(註:「適度」該如何拿捏?何時而止?恕非本文能作答。)


哈哈!老仙總算完成了前半篇論述,拋磚引玉也好;不自量力也罷,盼開源碼的種子能早日在中華大地茁壯成長。

專案經理---你夠專業嗎?!

近日剛剛完成一班專案管理的課程,老仙深信又將會有二十多位專業人仕短期內可考取到PMP認證(按:有老仙這麼厲害的師父嘛!)。儘管學員大多是來自跨國集團的專業經理,但是由於國籍與經驗不同,他們對專案經理的職能以至處事方式明顯有著不一樣的理解,席間有兩個有趣的問題老仙很想和大家分享。


如果你發現公司內別的專案小組成員正使用一盜版軟體,而這軟體剛好也是你的專案項目所需要使用的,你會:

  1. 向該同事要一套軟體

  2. 要求該同事停止使用盜版軟體

  3. 確保自己的專案在使用該軟體時會有合法的版本

  4. 向上司匯報這不當行為

很簡單吧!PMP考題就是如此這般,我相信誰也不會選擇1的答案吧(按:不管你私下會否這樣做,你一定知道這不會是正確答案吧)!問題是當我告訴大家正確答案是4時,席間的本地(當然是指黃皮膚黑眼睛的啦)同學無不嘩然。然而,其他外籍或印裔的同學卻神色自若,滿臉理所當然的樣子。文化上的差異正好告訴我們"打小報告""大公無私"往往只是一體兩面,老祖宗教導你"窮則獨善其身"的智慧是對的,可是當個專業的專案經理可一點也不()""啊!


又假設你正負責競投一項大型且複雜的專案,中途出標()方加入數項新條款並希望在某日期前完工,而你的專案團體已經進行了審慎的評估,發覺公司根本不可能如期履行標書新條款,但是中標的話可以為公司帶來可觀收入,你的上司不相信你的評估結果,並且指出如果你不按出標()方新訂的期限投標,將會失卻中標機會,你會如何處理?

  1. 向出標()方要求多一點評估時間

  2. 要求上司對修改投標及專案評估背書

  3. 接受標書買方的新條款及期限

  4. 支持原來專案團體的評估,不予改動

這下子難了,連席上的外籍朋友也不太同意老仙的標準答案,無他,類似的問題幾乎是每位專案經理都碰到過的問題,而多半他/她們都不會選擇老仙的答案。


首先,經驗較淺的經理們可能會選擇1的答案,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評估信心不太夠,希望能有更充分的時間作更詳盡的評估。可是他們就是偏偏看漏了"審慎"這兩個字,再多的時間也是徒然,答案自然不對。而要求上司背書是最多學員選擇的答案,因為大家都相信只要上司願意背書,他日即使是如你評估般公司不能如期完成,甚或是要賠償虧本,也是上司的責任。可是,明知不能如期完成,而把責任轉移到別人身上,這絕對不是專業經理人所當為的事情。老仙當然明白明哲保身的道理,可是只要你夠閱歷,你必定會明白沒有一位豬頭上司會在這樣的事情上為你背書的。好了!即使是你騙得了一紙背書,那又如何!?你的上司總是會編列出種種的理由把事情推得一乾二淨,到時候吃虧的豈不是又是你自己!至於接受出標()方的期限本來也是大多數小公司的技倆(按:現實嘛!無可奈何),然而專案評估是專案經理的職責,不能貿然接受客戶建議,這絕對不是專業的作法。


最後,當然也就是標準答案了。你大概會說支持下屬與上司為敵,甚或導致公司失掉中標的機會,誰會那麼笨呀?!然而所謂"專業",不單單指你擁有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也包括了你的專業操守,如果只是為了保住飯碗,損害了團隊精神,毀了個人的信譽,恐怕到頭來還是得不償失。


荒謬嗎?你仍然不相信有那個笨蛋會這樣吧!還是你會說老仙自命清高!好說...記得7年前老仙還是一家軟體公司的副總裁時,我便經常聯同品管與及科技部的經理們抵制集團總裁的"創意思維"(按:明天面市的軟體老總還是會希望科技部按照他今天的構想來修改一下....),最終換來的便是總裁的弟弟一天找老仙聊天,聊了大半天後,話頭一轉便說整個部門的員工今年是否仍有花紅分發,就看我的決定了!(按:本仙工作表現一向奇佳,短時間連升數級,他們是找不到理由把本仙辭退。)當然,本仙打從第一天不聽從總裁的意見修改軟體開始,就已經預期了不得善終的結果,故此毫不覺得突然,相反對方看到我輕鬆地說明天便不再在公司出現時,他還感到錯愕呢!說真的,專業是要付出代價的,考取一個國際認證一點也不難,真的把學會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那真的看你有沒有作為一個專業人士的道德勇氣,各位看官,不知道你夠"專業"嗎?

印度?CMM的迷思!


記得十數年前,老仙已經向老闆們建言可考慮與印度軟體公司合作,時至今日,眾所周知印度是全球擁有最多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軟體能力成熟度模型 )五級的軟體公司的國家,隨之而崇拜印度資訊科技業者蜂擁而至,然而假如今天有人再問老仙對印度軟體開發有甚麼看法的話?老仙的答案恐怕真的有所保留了。如果你搞的不是什麼世紀級大專案,更不是在什麼世界級企業內辦事,我勸你真的要「三思而後行」!

十數年前,本尊因為印度等地的軟體公司對軟體開發流程甚有認識,英語溝通能力也不差,成本也低,在溝通管理以至軟體質量上都有保證。遺憾的是當CMM-5的標籤被廣泛吹噓後,老仙對這些「成功人士(公司)」便感冒了。不是說CMM的制度有什麼問題(按:老仙還不夠格批評SEI);也不是說她們對軟體開發不認識(按:CMM-5團隊嘛,一定比老仙厲害。),然而如果你們像老仙一樣不夠格的話,我勸你還是想清楚才和她們合作。又說些故事給大家聽聽吧:有位客戶發覺他委託開發的手持裝置(mobile device)開機畫面有些字拼錯了,一改就兩個月了;又有位客戶希望在一個軟體畫面的核准方塊(check box)中做不一樣的設定(default setting)動作,結果是三個月後還未開始修改,你能想像這些會在中國人的軟體公司上出現嗎!你懷疑老仙的說法嗎?讓老仙用「最簡潔」的文字告訴當一個簡單修改要求(change request)提出後,「它」將會如何地暢遊大觀園吧!

「它最順利」的旅程開始→業務員篩選→業務部主管批核認可送交研發→專案經理檢示有否超越工作範圍(out of scope)→送交主任系統建構師(software architect)判斷修改對整體架構的影響→審示後由專案經理轉交系統工程師研究解決方案→方案再經專案經理轉交相關測試人員、技術文檔管理者商討→選定最可行、最便捷的方案(此時有可能還沒有認真的涉及工時及報價資料)後書面轉呈業務部→業務員在確認再沒有收費的空間後交出建議,要求客戶確認建議的修改方案是他們最終的要求→是則待收到客戶簽妥文件後再轉交研發部→如沒有任何變更,研發部再仔細計算後發出確切的修改文檔,正式開展修改工程並告知客戶何時可交付驗收。如果「它」途中有什麼不測的變故,以上程序勢必重來一次,精彩吧!

其實上述流程已經被老仙簡化了不少,由此可見,要製作一個有質量保證的軟體真的不容易吧!CMM-5也真的不是蓋的!不過,你的公司真的有能力和她們周旋嗎!?

留台....open source

留台也請三思....奇怪?

出走要三思,難道我們的思慮就是那麼單純嗎?三思而後行是希望眾人不要人云亦云,認真作全盤考量後才決定下一步該怎麼走,留台當然有其局限,出走也不一定到大陸發展,香港、澳門、新加坡、印度也當然在考慮之列,如果把自由業的創作者(開源碼社群)一併列入考慮行列,北歐的芬蘭和波蘭等地區也有十分可靠且技術高超的業者,為什麼我們的視野不能擴闊一點呢?(註:如果硬是問老仙建議,就親身體驗蘇州和成都真的是個不錯的地方,民風尚可、人才資源不錯,老仙對曾聘用過電子所的學生甚有好感。)


Open Source嗎?難.........

要談開源碼真的是個吃力不討好的題目,老仙有幸於2000年間掌管香港最大的Linux發行商的開發工作,對開源碼社群有一點認識。不過,要給開源碼殺出一條血路來,真是談何容易。商界對開源碼本來就有所保留,加上開源碼社群的生態又和傳統業界有所不同,彼此從無互信的基礎,要突破困局,真的困難重重。(按:記得一次當UNITED LINUX成立之時,一家Linux雜誌主篇致電老仙問問我的看法,我大膽地預言這將是不了了之,結局定必無疾而終時,對方真的被嚇了一跳,最終也不願把我的見解登出來,怕影響業者的士氣。開源碼的困局,有機會的話,另文詳談吧。)

簡單來說,Linux系統幾乎和開源碼劃上了等號,而艱深難用又和Linux結下不解之緣,加上源碼開放,如何保護業界的利益(產品自身的專利或智慧產權),如何與同業競爭等等...一連串的問題往往會令業者裹足不前......哈哈,看到這裡,Linux的高手們,我知道你們一定不同意這個看法,Linux是如何簡單,如何比Windows優秀,我完全理解你們的觀點。單是說明Linux如何易學易用的文章好說也寫了十多年(linuxtoday等網站上隨處可拾),但是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高手們還是要前仆後繼地出來澄清呢?難道真的是用家們一廂情願的誤解?老仙有兩件「趣聞」可以拿來和大家分享:先是當老仙當了大型Liunx Distro的開發部主管時,一天晚上我與一眾社群高手飯宴,希望彼此多瞭解對方的見解。席上有被譽為香港Linux第一人的高手問老仙對Linux Desktop的看法,我的答覆令眾人笑言要合力圍毆老仙。「一點也不看好、根本無法與MS抗衡」是我的看法,這也難怪他們失望。但是8年轉眼即逝,社群網站仍然充斥著那些唱好的聲音,但市場呢,還不是1%也佔不到!不錯,市場是被壟斷,但是消費者的選擇也十分明確,如果技術高超的高手們不能自降身價,學會以升斗小民的操作模式來體驗Linux,它距離成功之路還是遙遙無期。Linux高手們,在罵老仙前請試一試花一天的時間,放棄你日常使用Linux的操作方式(不用command mode),改以全圖像界面來操作(GUI),如果你仍然深信它是易學易用的話,老仙甘拜下風。(按:實驗告訴我,當放棄了command prompt後,有不少高手連如何加裝套件和設置網路都搞不懂呢!)

又一次老仙把新近完成的Distro帶回台灣參加展覽,不少有識之士暗批拙作長得(安裝界面)奇醜,功能和紅帽沒有什麼差別,又是一件令人失望的騙錢玩意。說真的,老仙深明自己不是位高科技從業員,我搞的只是一些「小點子」,與一眾高手期望有很大的出入不在話下。不過,當一位客戶拿著他的手提電腦到我們的攤位一放,告訴我們多年來他嘗試過國內外不下十數種版本,他都不能正確地、輕鬆地一次過把系統成功安裝到他的電腦內,他說如果我的版本能順利安裝的話,他付錢給我們才會覺得合情合理(註:不要教他在什麼模式下按什麼鍵,加什麼套件之類的安裝方法啦,高手們,饒了老仙吧!)。半小時後,看著他愉快地離開我的攤位,我就再一次體驗到高手和市民的落差真的很大。為了確保GUI安裝界面能在不同機種正確無誤地運行,我要求工程師們加入一個醜醜的16VGA安裝界面(當時中外沒有任何一套Distro有類似的設計),結果是...樂了用家...換了劣評。如果今天的軟體設計,不嘗試打動用戶的「直覺感受」,縱使功能再強大、再安全,當用戶有了先入為主的劣評時,恐怕你多花十倍的時間、氣力、以至成本去遊說也很難令對方改觀。

Cost Down不對嗎?

...不要說老仙無車、無樓、無子、無女,大小老婆固然談不上、年薪嘛...更是慘不忍睹(按:不然也不必爬格子賺取些微稿費)....但是...設若老仙是個億萬富豪...這和管理知識、處事技巧有關係嗎?目下的青年人愈來愈看不慣別人的成就,『怎麼長得像豬般的他可以有位美若天仙的老婆?怎麼笨得像驢一樣的他可以坐擁億萬身家?』...其實...批評的人真的瞭解他背後作過的努力嗎?Google的離職員工埋怨薪資比微軟低,工時又長!他真的清楚他的主管沒有天天在家開通霄,寫計劃書?想當年,老仙不是過朝77便是朝911的日常生活,每月常有兩三天通霄趕專案,我和所有同齡的工程師也從無怨言,是我們太笨還是時代真的變了?再說工資吧,近20年的白領生涯本尊從未開口討過升職或加薪,我的友好也多半如是。今天,老仙是一事無成,但友人多半都在跨國企業當上管理層,而他們何嘗不是每天被青年才俊埋怨他們不學無術!好了,就當所有人也是「二世祖」(註:紈絝子弟,依仗父蔭之流。)好了,這又與你何干?難道你希望別人無原無故地分一半身家給你?你今天的成就並不在於別人比你多了多少,而是在你準備了多少,機會把握到多少。不要天真啦,社會是不公平的!資本主義告訴你社會是有階級之別的,難道你希望活在無產主義的大同世界?既然事實如此,商人往獲利最高的地方出發,有什麼好埋怨的。經濟轉型,知識形經濟體系不是對自命高級知識份子的大學生最有利嗎?與其埋怨別人要cost down,為什麼不努力讓自己資源增值,只要一天你掌握著別人無可取替的技術()或構想,你便可立於不敗之地,IT界不是最容易造就這方面奇蹟的地方嗎?要是你一天到晚只懂得埋怨自己「龍游淺水、懷才不遇」,老仙敢斷言創造下一個googleyoutube奇蹟的一定不會是你。記得17年前老仙就以「智慧行庫、腦力革命」作為經營自家的小軟體公司的座右銘,希望與有志從事IT業者共勉之。

委外?核心價值?企業流程?...老仙都不懂

早就想湊湊熱鬧談談委外開發的話題,不過先前忙這忙哪,總是抽不出時間來。老仙是黑手(機械工程)出身,對資訊科技和商業管理都不專精,對網友們的大作似懂非懂,當然不敢回應什麼,不過就近二十年的不務正業生涯,我對委外開發可謂感觸良多,且聽老仙一一道來。


兩岸四地規模大的軟體公司實在不多,能夠倚賴銷售套裝軟體生存者就更罕有。大企業的運作就不提了,中小規模業者多半是大小通吃,一方面依賴自家產品的優勢,強調它的共通性,然後吹噓它能輕易迎合各式各樣專案的需求,只要有利可圖,他們對承辦專案的態度多半都會有一試無妨的心態。而對小型軟體公司而言,承接外判專案幾乎是他們的生存之道,老仙從前的小公司也是如此,所以說嘛,沒有了外判專案,老仙可能早就餓死街頭了。(仙按:中小型軟體業者多半不能直接與客戶接洽,他們大多透過與承包商(二判()、三判())洽談而取得合約。較大的專案,中間承包業者會多達數層,而小業者對大判或二判所委派的專案經理都配上「人肉路由器」(email router)的美名,我們給政府的血汗()錢多半也是這樣被上中游業者坐地分肥,徒呼奈何!)


這些年來,血淚般的經驗告訴我不管你喜不喜歡,有些人和事是你不能不去面對的,委外開發正正是大小企業所無法逃避的「禍端」。[按:前文已經說明專案失敗者佔大多數。]所以,你喜歡也好,儘管你不願意,當一個專案項目開展後,委外(Outsourcing)便是採購管理(Procurement Management)環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採購管理也不過是專案管理知識範疇中的一個環節,當然要在外購或自製(Make or Buy Decision)中二擇其一時,我們要考慮的事項當然不少。但是,縱然決定了向外採購,單就採購管理一項,專案經理和團隊要處理的事情還多的是,諸如草擬合約種類(Contract Type)及文本、收集投標人(Bidder/Seller)意向及建議、選擇中標者、安排合約細節管理事項、最終至結案管理,在在是專案團隊所必須處理而且要處理得宜的事,否則,要順利完成這單一項目恐怕還差很遠,更遑論整個專案了。


再說,在外購或自製分析(Make or Buy Analysis)環節中,一般建議考慮的事項多半是固定或持續成本(Fix & Recurrent cost)、直接及間接成本、公司策略、技術引進或提升、核心業務發展、企業彈性、以至相對收益等等,所以不管老仙個人喜好如何,都不會影響對採購項目的決定。然而,對一位專案經理來說,要判斷如何取捨,實在不是件易事。舉些例子來說吧:


曾幾何時IBM是世界第一大軟體供應商,時至今日,業內承接她外判的專案者,多不勝數,你能籠統地說好是對是錯嗎?當MSDOS取代了PCDOS的時候,當她成為第一大硬體巨人的時候,我們的說詞恐怕並不一樣。又如我們的女仕們天天攜帶超貴皮包吧,或許大家都知道它是百分百手工製作,耗時數月甚或年餘才可完成,它之所以「貴得有道理」也在於此。但是想一想,為什麼不把工序外移內地勞工成本低的地方生產?如果核心製程或零配件不能外判,豈不是連一根鉚釘、一個電鍍程序也要自己來做?如果不自行製作,那麼她們為什麼又獨自為皮料加工?如果說皮料是好的核心所在,那麼設計師和那些巧手工匠呢?凡此種種,都不是單一思考模式可以解決得來。誇張地說,今天的核心業務並不一定是明天的核心業務,若是如此,今天的決定當然有機會和明天的決定不同。如果我們還要考慮人事變遷、業務狀況、資金流、外在法規、政局變化等等,一個看似單純的「外購或自製」決定,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所以,你要問老仙如何是好的話,本仙只有四個字「因時制宜」。不要罵老子投機取巧,事實如此,沒有公式可循,也因如此,一位勝任的專案經理自有其存在價值。而要讓專案順利完成也絕對不是因為他擁有高超資訊科技本領,甚或預測未來的眼光,良好的溝通管理(Communication Management)才是他的致勝必要條件。而溝通管理工作實際上佔用了一位專案經理九成的時間(老仙提示:PMP必考的哦!),所以我們尊貴的人力資源中心經理們,請你們下次在招聘專案經理時,就不要只懂加入什麼精於SAP, Oracle, J2EE, XML, XLST, SQL, C, C++, RPG, Visual Basic, Cobol, SQL, PHP, AS400, Linux, Unix.......如果你真的找到一位這麼厲害的高手,老仙敢斷言他/她所負責的專案必定失敗告終。[仙按:程式高手多半有些怪脾氣,不易和人相處。]

軟體出走大陸......請三思!

編輯小姐希望老仙寫一些兩岸三()地軟發展的文章,題目當然很好,不過老仙又不是在什麼世界十大軟體公司當管理層,離開台灣和大陸已有一段時日,還有資格寫這樣的題材嗎?想了一會,老仙十數年累積的失敗經驗正好給來者一個參考罷!因為題材敏感,搞不好會連累別人丟掉飯碗,老仙只好收起一貫自命幽默的筆鋒,以較嚴肅的文字交代我的思路。


首先,筆者必須聲明:

    筆者人微言輕,亦不屬交遊廣闊的同業,故此僅可將所知、所見、所信明確交代,並無以偏蓋全之意圖,全文是筆者一己偏見,信則但作參考無妨;不信請過目即忘。



產業出走,勢在必行!?

乍看上述副題,是否覺得與本文標題有所出入?事實不然,筆者深信現今產業出走內地,已經是勢所難免,問題在於你『走對路』嗎!從表面上看,大陸地大物博,人工成本低廉,人才眾多,加上不時有各式各樣吸引外資的措施,單幾句口號或法令就想他們把根留在台灣,真是談何容易。在商言商,選擇更高的回報,這是無可咎病的(按:就像是你要求大企業要本著企業良心和社會責任來回饋社會,真有作為者似乎不在多數)。然而,『軟體工業』一向以聘任專才自居,想當年除了日本自成一國外,亞洲軟體技術莫不首推台灣,如今軟體業風光不再,企業老闆千方百計也要跟著出走他方,是他們短視還是我們的產業或人才出了問題?筆者的看法是『各打五十大板』。


舉兩個實例給大家看看吧。早在16年前筆者和友人便出走大陸,旅居經濟特區經營一家小型的軟體公司,當時筆者年齡雖輕,但是事前準備功夫可說一點也不馬虎,早就規劃好如何按部就班地將軟體產品細分,除了幾位核心成員(港台成員)外,沒有任何一位工程師會了解系統的整體運作;加上拆除所有軟磁碟機來保護程式碼(按:年代久遠,沒有網絡或USB的憂慮。);每天晚上待員工下班後將資料備份等等....(按:當年一家列入當地十大的軟體公司就因一位開發經理離職而一夜之間資料被掏空,甚至導致日後員工上下班需要搜身。)凡此種種,諸君不能不贊歎廿十出頭的小子心思之細密吧!


滿以為待得公司上了軌道,便可以透過核心程式引擎將重複性高、人工成本重的工序大量複製,由大量的低階工程師負責,從而擴大盈利。然而千算萬算總算漏了筆者起步得比別人早,當時法規以至人事爭鬥仍然瞬息萬變(按:簽發外商工作證的部門竟然私下從事代外商申請工作證的顧問業務,你還能期望什麼呢?其他的在此不多贅述,有機會另文再談。),加上資金不足,筆者最終還是敗下陣來。


6年前,筆者仍然是一家上市科技公司技術部門副總裁,因考慮香港的人工成本高昂,當時集團主席希望將整個科研部門移至廣州,當時筆者堅持反對意見,及後筆者因故離職,整個遷移計劃得以順利展開。然而筆者所反對者不是出走的最終決定有誤,而是當時的管理層根本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管理人材不足,根本無法駕馭類似結構變遷,不幸言中,該企業整個廣州部門亦於23年前全面裁撤。


據筆者理解,有類似經驗的人著實不少,就算是一家世界級的銀行也不得不將轉戰內地的資訊部門遷走印度,由此觀之,單憑一己心願或是順應潮流就輕率地作出如此重大的決定,後果往往是得不償失。



人工成本便宜了嗎?

單從人工成本來計算,一位軟體工程師及相關管理人才的工資,港台兩地無疑是居高不下,澳門次之(1/2),大陸地區的人工成本大約是兩地的1/3 – 1/4,而偏遠地區更可能達1/10之比。單看這數字再配以過百甚或上千名員工的總支出,其吸引力著實不少。然而,『軟體工業』一貫並不是以生產線流水作業模式運作,也沒有兩位工程師需要撰寫出一模一樣的程式碼來。那麼,再多的廉價工程師對你又有多大增益呢?如果你的企業沒有做好產業外移的前期規劃?你的軟體產品又不適合在這種近似流水作業的模式運作?你走得有理嗎!?


不知道諸君有沒有留意筆者在前文用了『軟體工業』這個名詞,因為筆者希望透過這個名詞來強調工業流程的重要性。如果你的機構或業務根本不能以流水作業模式來運作(按:軟體設計多半如此,雖則目下的軟體工程已經強調作業流程的重用,但是恐怕具成效的例子還不多。),又或是 企業所降低的人工成本根本抵消不能其他有形或無形成本的增加,你出走的主因便很有問題。


如果你只是一家數十或是十數人的小公司,人工成本的差異能否補償其他方面的支出呢?溝通管理(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佔了一位專案管理人員九成的工作量,當客戶與工作團隊身處兩地,即使不論各人文化認知上之差異,就實體溝通成本已經增加不少,再加上產出質量成本(cost of quality),產品供應市場的時效、成果的投資回報期(ROI)、有形或無形產值的損失(如大陸製造、台灣製造、或香港製造在外國人的眼中,層次是不一樣的。)等等,真的是可以輕易從人工成本方面彌補嗎?再說,就算你是一家動輒需要數百工程師的大企業,你以為程式設計真的是人多好辦事嗎?筆者又舉兩個實例和大家分享。


筆者認識一家香港軟體供應商,原來擁有70-80工程人員,及後將整個開發團隊遷往內地,留港的多半是客戶服務人員。公司原來是希望透過內地大量的資源來提升開發效率,即使成本沒有直接降低,也可以因應產出之提高而增加收入。結果筆者友人與他們公司簽訂的軟體個案最終不歡而散(曾欲對簿公堂),理由十分簡單,友人不能忍受每次都和一位信差溝通,而事隔一月後該名信差拿回的又不是他們想要的產品,一個一年理應可以完成的個案最終弄了三年還是無疾而終。


數年前筆者又在另一家上市科技公司當中層管理人員,得悉內地分公司正大展拳腳,同一時間聘請了100多位軟體工程師一同去研發一套開源碼(open source)的系統。說真的,類似的計劃在港台恐怕難以開展,人工成本高昂之餘要同時引入百多位新進專才來共同研發一個項目,管理難度之高實在引起筆者的好奇心(不在其位本應不謀其政才對),打聽之下,年約三十的博士專家(專案經理)告訴我他引用了這種新型的開發模式,這三個月來他們百餘人一起參詳別人的程式碼(一行自己的程式碼也沒有寫),一同討論,一同學習,對我們今後的產品打下穩固的基礎,也斷定了我們在這個領域上不能取締的實力和地位。...如果諸公在國內混上一段日子,對類似的豪情壯語應該不會陌生。筆者想說的,如今這家公司還在,營運照常,不過公司總人數已經銳減至不足五十,其他的就不用提了。



人才眾多嗎?

記得筆者16年前,拿著一張徵材的小紙牌,站在深圳的人才市場門外(按:這有違當地法律,筆者因此曾經被捉上公安車...哈哈),每天就已經有過百人爭相要求面談應徵,以這麼一家小規模的公司來看,真的盛況空前。如今內地招才的渠道多了,但是氣氛競爭依然劇烈,大有更勝當年之勢。


表面看來,企業動輒要從一兩百人當中挑選自己的心頭好,然而這是否真的表明了內地人才眾多?先不談筆者的遭遇,用這樣的比喻來說明,或許諸公便可猜得一二。就科技專才而言,粗略估計,這麼多年下來,內地有一、二千萬這方面的專才應該不難(按:個人揣測而已,沒有統計數字支持。),把他們放到香港、澳門和台灣等地發展,實有人滿之患。然而把二千萬人放到十億的人口當中,你要把他們找出來恐怕也不是件易事。


拿筆者面試的實況給各位作個參考吧!筆者當年要聘請一些懂視窗程式設計的工程師,跑來應徵不下千人,當然每位應徵者都自許是箇中能手,不過當我問到「你懂得那方面的視窗編程時?」超過半數會說「Word, Excel, 或是Foxbase:-(不知道它是什麼,沒關係啦,各位太年輕罷了)」,而問到「DLL是什麼時?」九成以上的人是答不出來的。日子呆久了,才發現如此這般的各方高手通常佔了應徵者的大多數,有過類似經驗的友人(管理層)著實不少,只是如今時空變了,或許會說出J2SEJ2ME等一大堆名詞的Java高手會跑出一大群來,但懂Java bean是什麼的卻又算不上幾位來。



人工成本真的便宜了嗎!

好不容易,當你從千人中找到理想人選時,你要擔心的事還是會接踵而來。因應內地經濟急速起飛,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薪資水平不斷提高。目前沿海地區科技菁英和港台等地的工資差距已經大幅度收窄,月入數萬(新台幣)的比比皆是。更甚者是當經濟起飛,貧富懸殊的差距不斷加劇時,「向錢看」的文化便迅速漫延。如果你不是什麼世界級的跨國企業,在你公司上班的頭銜又不能帶給他什麼虛榮心的話,談什麼企業文化、願境、向心力等等都像是痴人說夢,只要隔壁公司多付他三兩千元,他明天還是會馬上向你請辭。


「人望高處」本來也無可口非,然而最大問題是菁英們普遍對智慧財產權的認知有限,他們多半會把在公司開發的程式碼留著備用,待在新公司有需要時,拿來改(註:不改的也大有人在)寫,因為他們相信這是他們所寫的東西,是他們的資產,直接拿來使用是理所當然的。這種趨勢當然不是內地獨有,在香港這樣高度物質化的都市也相差無幾(按:筆者印象中的台灣或許會好一點吧?),然而香港值得興幸是仍然擁有法治作為最後防線,一切爭議還是可以透過法律途徑解決。


如果你把上述的因素加總起來,沿海地區的人工成本實在沒有便宜到那裡去,故此,目前的發展趨勢是不斷西進或向內陸發展,然而愈往偏遠地區發展,能留得住的人才就愈少,對軟體業者來說,如此這般的投資發展模式,是不是他們真的想要的呢?



無形成本你要怎麼算!

如果每一個人的產出和效率是可以量化在一致的標準下,我相信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地作出正確的決定。然而,如何在「適時、適地、適當」地作出正確的決定,往往不是拿起計算機就可以算得出來的。企業管理本質就無法和人分離,面對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性的人,你根本無法想像他們會帶給你怎麼樣的震撼。


記得每次和友人閒聊一些內地的管理經驗,他們都會帶給我無限的驚喜(哈哈!真不好意思,把快樂建築在他們痛苦經歷之上。)。試想想,有人因此練就了一身隔壁聽鍵盤敲擊聲就可以判辨工程師是在編程還是打電動的本領;有人則愛上了兵捉賊的遊戲,不時暢談他們追蹤進度的偵探故事,你不難發現柏老(柏楊先生)和龍姐(龍應台女士)所描述醜陋的中國人特性又一次活現眼前。拿一些眾人都碰到過的經歷和大家分享吧!如果上司指派一項工作給你,一般情況下你會怎樣處理呢?我想無論你是一位剛踏入社會的畢業生還是一位久歷沙場的專職經理,首先你都會嘗試理解任務的內容,希望達到的效果,有沒有什麼外在或特定因素要考量,以至工作期限等等。期間若有任何疑問,你都會向上司問個明白,對吧?不過在內地,你會發現有眾多專才都是天賦異品的,他們會告訴你他們全然了解你給予的任務,然後待最後限期到了,他們仍然能夠斯斯然告訴你工作沒有完成,更甚者還會告訴你不知道你要的是什麼,你又沒有說得清清楚楚,叫人怎麼可能完成?....奇怪的是他們好像沒有把不能完成交付的任務當成一回事似的。


再不然,第二類你一定會碰上的人是當你清楚交代了一項工作,又告訴他你要求以那種方式或技巧來完成它,但是待限期一到你仍然會發現他沒有把任務完成。這類型人才不是不認真看待他的工作,他們會告訴你,他們對這項工作有自己的見解,他們要以自己的方式來完成它,目前遇上了一些小問題,所以不能把項目如期完成......


奇怪吧!筆者不清楚怎麼樣的文化和成長背景才能培養出這樣的人才,不過即使你僥倖遇上的是一些「正常的異數」,你也不要掉以輕心,因為一般情況下這些正常人會自動為他每一天該付出的勞()力與薪資掛勾,比方他們認為他獲取的工資只足以支付他每天寫三百行程式的話,當他用了2小時完成他那300行程式後,他寧可「踩地雷」(按:視窗系統內建的小遊戲)也不會多寫一行程式碼。如果要你去管理這樣的員工,你懂嗎?人工成本真的降低了嗎?你的管理成本又該如何計算?



結語

有人說一位港台的專業人才抵得上三位內地專才,筆者是十分認同的。當然例外的還是有很多,就像從媒體上接觸到的何嘗不盡是往內地成功立業的見證。但是,只要你細心打聽,從你的親朋好友口中,你將不難發現失敗的個案真是比比旨是。然而筆者無意勸說任何人取消往內地發展的念頭,因為市場在那裡,商機自然就在那裡,總不能因為困難重重而裹足不前。筆者想說的是:「既然你有耐心讀讀筆者的偏見至此,或多或少你都增加了一點警覺性吧!軟體業始終不是勞力密集的行業,在你決定出走他方前千萬要做好週密的部署,否則下一個向筆者訴苦的說不定就是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