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6日星期二

軟體出走大陸......請三思!

編輯小姐希望老仙寫一些兩岸三()地軟發展的文章,題目當然很好,不過老仙又不是在什麼世界十大軟體公司當管理層,離開台灣和大陸已有一段時日,還有資格寫這樣的題材嗎?想了一會,老仙十數年累積的失敗經驗正好給來者一個參考罷!因為題材敏感,搞不好會連累別人丟掉飯碗,老仙只好收起一貫自命幽默的筆鋒,以較嚴肅的文字交代我的思路。


首先,筆者必須聲明:

    筆者人微言輕,亦不屬交遊廣闊的同業,故此僅可將所知、所見、所信明確交代,並無以偏蓋全之意圖,全文是筆者一己偏見,信則但作參考無妨;不信請過目即忘。



產業出走,勢在必行!?

乍看上述副題,是否覺得與本文標題有所出入?事實不然,筆者深信現今產業出走內地,已經是勢所難免,問題在於你『走對路』嗎!從表面上看,大陸地大物博,人工成本低廉,人才眾多,加上不時有各式各樣吸引外資的措施,單幾句口號或法令就想他們把根留在台灣,真是談何容易。在商言商,選擇更高的回報,這是無可咎病的(按:就像是你要求大企業要本著企業良心和社會責任來回饋社會,真有作為者似乎不在多數)。然而,『軟體工業』一向以聘任專才自居,想當年除了日本自成一國外,亞洲軟體技術莫不首推台灣,如今軟體業風光不再,企業老闆千方百計也要跟著出走他方,是他們短視還是我們的產業或人才出了問題?筆者的看法是『各打五十大板』。


舉兩個實例給大家看看吧。早在16年前筆者和友人便出走大陸,旅居經濟特區經營一家小型的軟體公司,當時筆者年齡雖輕,但是事前準備功夫可說一點也不馬虎,早就規劃好如何按部就班地將軟體產品細分,除了幾位核心成員(港台成員)外,沒有任何一位工程師會了解系統的整體運作;加上拆除所有軟磁碟機來保護程式碼(按:年代久遠,沒有網絡或USB的憂慮。);每天晚上待員工下班後將資料備份等等....(按:當年一家列入當地十大的軟體公司就因一位開發經理離職而一夜之間資料被掏空,甚至導致日後員工上下班需要搜身。)凡此種種,諸君不能不贊歎廿十出頭的小子心思之細密吧!


滿以為待得公司上了軌道,便可以透過核心程式引擎將重複性高、人工成本重的工序大量複製,由大量的低階工程師負責,從而擴大盈利。然而千算萬算總算漏了筆者起步得比別人早,當時法規以至人事爭鬥仍然瞬息萬變(按:簽發外商工作證的部門竟然私下從事代外商申請工作證的顧問業務,你還能期望什麼呢?其他的在此不多贅述,有機會另文再談。),加上資金不足,筆者最終還是敗下陣來。


6年前,筆者仍然是一家上市科技公司技術部門副總裁,因考慮香港的人工成本高昂,當時集團主席希望將整個科研部門移至廣州,當時筆者堅持反對意見,及後筆者因故離職,整個遷移計劃得以順利展開。然而筆者所反對者不是出走的最終決定有誤,而是當時的管理層根本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管理人材不足,根本無法駕馭類似結構變遷,不幸言中,該企業整個廣州部門亦於23年前全面裁撤。


據筆者理解,有類似經驗的人著實不少,就算是一家世界級的銀行也不得不將轉戰內地的資訊部門遷走印度,由此觀之,單憑一己心願或是順應潮流就輕率地作出如此重大的決定,後果往往是得不償失。



人工成本便宜了嗎?

單從人工成本來計算,一位軟體工程師及相關管理人才的工資,港台兩地無疑是居高不下,澳門次之(1/2),大陸地區的人工成本大約是兩地的1/3 – 1/4,而偏遠地區更可能達1/10之比。單看這數字再配以過百甚或上千名員工的總支出,其吸引力著實不少。然而,『軟體工業』一貫並不是以生產線流水作業模式運作,也沒有兩位工程師需要撰寫出一模一樣的程式碼來。那麼,再多的廉價工程師對你又有多大增益呢?如果你的企業沒有做好產業外移的前期規劃?你的軟體產品又不適合在這種近似流水作業的模式運作?你走得有理嗎!?


不知道諸君有沒有留意筆者在前文用了『軟體工業』這個名詞,因為筆者希望透過這個名詞來強調工業流程的重要性。如果你的機構或業務根本不能以流水作業模式來運作(按:軟體設計多半如此,雖則目下的軟體工程已經強調作業流程的重用,但是恐怕具成效的例子還不多。),又或是 企業所降低的人工成本根本抵消不能其他有形或無形成本的增加,你出走的主因便很有問題。


如果你只是一家數十或是十數人的小公司,人工成本的差異能否補償其他方面的支出呢?溝通管理(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佔了一位專案管理人員九成的工作量,當客戶與工作團隊身處兩地,即使不論各人文化認知上之差異,就實體溝通成本已經增加不少,再加上產出質量成本(cost of quality),產品供應市場的時效、成果的投資回報期(ROI)、有形或無形產值的損失(如大陸製造、台灣製造、或香港製造在外國人的眼中,層次是不一樣的。)等等,真的是可以輕易從人工成本方面彌補嗎?再說,就算你是一家動輒需要數百工程師的大企業,你以為程式設計真的是人多好辦事嗎?筆者又舉兩個實例和大家分享。


筆者認識一家香港軟體供應商,原來擁有70-80工程人員,及後將整個開發團隊遷往內地,留港的多半是客戶服務人員。公司原來是希望透過內地大量的資源來提升開發效率,即使成本沒有直接降低,也可以因應產出之提高而增加收入。結果筆者友人與他們公司簽訂的軟體個案最終不歡而散(曾欲對簿公堂),理由十分簡單,友人不能忍受每次都和一位信差溝通,而事隔一月後該名信差拿回的又不是他們想要的產品,一個一年理應可以完成的個案最終弄了三年還是無疾而終。


數年前筆者又在另一家上市科技公司當中層管理人員,得悉內地分公司正大展拳腳,同一時間聘請了100多位軟體工程師一同去研發一套開源碼(open source)的系統。說真的,類似的計劃在港台恐怕難以開展,人工成本高昂之餘要同時引入百多位新進專才來共同研發一個項目,管理難度之高實在引起筆者的好奇心(不在其位本應不謀其政才對),打聽之下,年約三十的博士專家(專案經理)告訴我他引用了這種新型的開發模式,這三個月來他們百餘人一起參詳別人的程式碼(一行自己的程式碼也沒有寫),一同討論,一同學習,對我們今後的產品打下穩固的基礎,也斷定了我們在這個領域上不能取締的實力和地位。...如果諸公在國內混上一段日子,對類似的豪情壯語應該不會陌生。筆者想說的,如今這家公司還在,營運照常,不過公司總人數已經銳減至不足五十,其他的就不用提了。



人才眾多嗎?

記得筆者16年前,拿著一張徵材的小紙牌,站在深圳的人才市場門外(按:這有違當地法律,筆者因此曾經被捉上公安車...哈哈),每天就已經有過百人爭相要求面談應徵,以這麼一家小規模的公司來看,真的盛況空前。如今內地招才的渠道多了,但是氣氛競爭依然劇烈,大有更勝當年之勢。


表面看來,企業動輒要從一兩百人當中挑選自己的心頭好,然而這是否真的表明了內地人才眾多?先不談筆者的遭遇,用這樣的比喻來說明,或許諸公便可猜得一二。就科技專才而言,粗略估計,這麼多年下來,內地有一、二千萬這方面的專才應該不難(按:個人揣測而已,沒有統計數字支持。),把他們放到香港、澳門和台灣等地發展,實有人滿之患。然而把二千萬人放到十億的人口當中,你要把他們找出來恐怕也不是件易事。


拿筆者面試的實況給各位作個參考吧!筆者當年要聘請一些懂視窗程式設計的工程師,跑來應徵不下千人,當然每位應徵者都自許是箇中能手,不過當我問到「你懂得那方面的視窗編程時?」超過半數會說「Word, Excel, 或是Foxbase:-(不知道它是什麼,沒關係啦,各位太年輕罷了)」,而問到「DLL是什麼時?」九成以上的人是答不出來的。日子呆久了,才發現如此這般的各方高手通常佔了應徵者的大多數,有過類似經驗的友人(管理層)著實不少,只是如今時空變了,或許會說出J2SEJ2ME等一大堆名詞的Java高手會跑出一大群來,但懂Java bean是什麼的卻又算不上幾位來。



人工成本真的便宜了嗎!

好不容易,當你從千人中找到理想人選時,你要擔心的事還是會接踵而來。因應內地經濟急速起飛,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薪資水平不斷提高。目前沿海地區科技菁英和港台等地的工資差距已經大幅度收窄,月入數萬(新台幣)的比比皆是。更甚者是當經濟起飛,貧富懸殊的差距不斷加劇時,「向錢看」的文化便迅速漫延。如果你不是什麼世界級的跨國企業,在你公司上班的頭銜又不能帶給他什麼虛榮心的話,談什麼企業文化、願境、向心力等等都像是痴人說夢,只要隔壁公司多付他三兩千元,他明天還是會馬上向你請辭。


「人望高處」本來也無可口非,然而最大問題是菁英們普遍對智慧財產權的認知有限,他們多半會把在公司開發的程式碼留著備用,待在新公司有需要時,拿來改(註:不改的也大有人在)寫,因為他們相信這是他們所寫的東西,是他們的資產,直接拿來使用是理所當然的。這種趨勢當然不是內地獨有,在香港這樣高度物質化的都市也相差無幾(按:筆者印象中的台灣或許會好一點吧?),然而香港值得興幸是仍然擁有法治作為最後防線,一切爭議還是可以透過法律途徑解決。


如果你把上述的因素加總起來,沿海地區的人工成本實在沒有便宜到那裡去,故此,目前的發展趨勢是不斷西進或向內陸發展,然而愈往偏遠地區發展,能留得住的人才就愈少,對軟體業者來說,如此這般的投資發展模式,是不是他們真的想要的呢?



無形成本你要怎麼算!

如果每一個人的產出和效率是可以量化在一致的標準下,我相信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地作出正確的決定。然而,如何在「適時、適地、適當」地作出正確的決定,往往不是拿起計算機就可以算得出來的。企業管理本質就無法和人分離,面對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性的人,你根本無法想像他們會帶給你怎麼樣的震撼。


記得每次和友人閒聊一些內地的管理經驗,他們都會帶給我無限的驚喜(哈哈!真不好意思,把快樂建築在他們痛苦經歷之上。)。試想想,有人因此練就了一身隔壁聽鍵盤敲擊聲就可以判辨工程師是在編程還是打電動的本領;有人則愛上了兵捉賊的遊戲,不時暢談他們追蹤進度的偵探故事,你不難發現柏老(柏楊先生)和龍姐(龍應台女士)所描述醜陋的中國人特性又一次活現眼前。拿一些眾人都碰到過的經歷和大家分享吧!如果上司指派一項工作給你,一般情況下你會怎樣處理呢?我想無論你是一位剛踏入社會的畢業生還是一位久歷沙場的專職經理,首先你都會嘗試理解任務的內容,希望達到的效果,有沒有什麼外在或特定因素要考量,以至工作期限等等。期間若有任何疑問,你都會向上司問個明白,對吧?不過在內地,你會發現有眾多專才都是天賦異品的,他們會告訴你他們全然了解你給予的任務,然後待最後限期到了,他們仍然能夠斯斯然告訴你工作沒有完成,更甚者還會告訴你不知道你要的是什麼,你又沒有說得清清楚楚,叫人怎麼可能完成?....奇怪的是他們好像沒有把不能完成交付的任務當成一回事似的。


再不然,第二類你一定會碰上的人是當你清楚交代了一項工作,又告訴他你要求以那種方式或技巧來完成它,但是待限期一到你仍然會發現他沒有把任務完成。這類型人才不是不認真看待他的工作,他們會告訴你,他們對這項工作有自己的見解,他們要以自己的方式來完成它,目前遇上了一些小問題,所以不能把項目如期完成......


奇怪吧!筆者不清楚怎麼樣的文化和成長背景才能培養出這樣的人才,不過即使你僥倖遇上的是一些「正常的異數」,你也不要掉以輕心,因為一般情況下這些正常人會自動為他每一天該付出的勞()力與薪資掛勾,比方他們認為他獲取的工資只足以支付他每天寫三百行程式的話,當他用了2小時完成他那300行程式後,他寧可「踩地雷」(按:視窗系統內建的小遊戲)也不會多寫一行程式碼。如果要你去管理這樣的員工,你懂嗎?人工成本真的降低了嗎?你的管理成本又該如何計算?



結語

有人說一位港台的專業人才抵得上三位內地專才,筆者是十分認同的。當然例外的還是有很多,就像從媒體上接觸到的何嘗不盡是往內地成功立業的見證。但是,只要你細心打聽,從你的親朋好友口中,你將不難發現失敗的個案真是比比旨是。然而筆者無意勸說任何人取消往內地發展的念頭,因為市場在那裡,商機自然就在那裡,總不能因為困難重重而裹足不前。筆者想說的是:「既然你有耐心讀讀筆者的偏見至此,或多或少你都增加了一點警覺性吧!軟體業始終不是勞力密集的行業,在你決定出走他方前千萬要做好週密的部署,否則下一個向筆者訴苦的說不定就是閣下。」

沒有留言: